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液的意思、太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液的解釋

(1).古池名。 漢 太液池 ,在 陝西省 長安縣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開鑿,周回十頃。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萊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漢 班固 《西都賦》:“前唐中而後 太液 。”參閱《三輔黃圖》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宮 中 含涼殿 後,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 太液 ,鳳吹遶 瀛洲 。”參閱 清 《嘉慶一統志·西安府二·大明宮》。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宮 西華門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時名 西華潭 。 清 稱 太液池 。南北四裡,東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長橋,舊有石牌坊,東西對峙,東曰玉蝀,西曰金鼇。橋北稱 北海 ,橋南稱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稱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諸水,由 地安門 水門流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液"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中池沼的專稱,其詞源與曆史文化内涵深厚,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釋義 "太液"本義指廣袤無垠的池水,其中"太"取"極大、至高"之意,"液"特指流動的池水。該稱謂始見于《史記·封禅書》對漢武帝建章宮池沼的記載,後逐漸演變為皇家園林水體的專屬名稱。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建制: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長安城西郊開鑿太液池,池中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象征東海仙境。據《三輔黃圖》記載,池周達四十頃,蓄養珍禽異獸。
  2. 唐代發展:大明宮太液池分東西兩池,總面積達十六萬平方米,白居易《長恨歌》"太液芙蓉未央柳"即指此景。池中蓬萊山置獨峰,上建亭閣,成為皇家宴遊勝地。

三、文化象征 太液池作為"一池三山"園林格局的核心要素,承載着長生不老的仙境理想。其建築形制被《西京賦》稱為"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這種設計範式深刻影響了後世園林藝術,如北京北海瓊華島即承此遺韻。

注:引自《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三輔黃圖·卷四》/《唐兩京城坊考·卷一》/《中國古代園林史·卷二》

網絡擴展解釋

“太液”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與皇家池苑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太液”原指古代皇家園林中的大型池沼,常作為帝王遊賞、祭祀或象征仙境的場所。其名稱源自“天地精華彙聚之水”的寓意。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太液池

    • 位于長安(今陝西西安),漢武帝時期開鑿,屬建章宮的一部分。池中築漸台(高台),并仿海上仙山造瀛洲、蓬萊、方丈三島,雕刻魚龍異獸,體現求仙思想。
  2. 唐代太液池

    • 位于大明宮後宮核心區,分東池(3.3萬平方米)和西池(14萬平方米),池深2-3米,周圍分布梨園、清思殿等皇家建築,是宮廷園林的核心景觀。
  3. 元明清太液池

    • 指北京故宮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代稱“西華潭”,清代正式定名“太液池”,成為皇家禦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文化象征

四、現存遺址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朝代太液池的細節,可參考上述标注的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骜蹇邊地碧鮮操斧伐柯擦音怅惜蟬冕遲淹痤瘡旦雲搗子德業調按谛讀東壁餘光放野火風幌刮涎貴寶後浪催前浪環内嘉宴緊擠金麥激咽蠲救眷邈鞫引空國纜車臘飨連手逦逶鳴叫木侯嘔洩蓬發辟疆評贓蒲庵切磋琢磨磬錯清宕任士三從傻白神魂搖蕩螫蜂收步說陳歲名探看體統突起王邸枉矯過激握守下工夫香纓宵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