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 乾隆 四十九年(1784年)建,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孤山 , 鹹豐 十年(1860年)倒塌,書多流散。 光緒 六年重建,書由 丁丙 、 丁申 二人搜集鈔補大半,後又陸續根據 文津閣 本鈔補完全。書今藏浙江圖書館。
文瀾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藏書建築,其名稱由"文""瀾""閣"三字構成。"文"指文獻典籍,"瀾"取意文化如波瀾綿延,"閣"特指傳統樓閣式藏書建築。該建築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系為貯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皇家藏書樓之一。
從曆史功能看,文瀾閣具有三重屬性:其一為文獻保存中心,完整收藏《四庫全書》3590種、79337卷典籍;其二為學術研究機構,清代曾設專職校理官員管理校勘;其三為文化象征符號,其歇山頂重檐構造與碧色琉璃瓦,彰顯"五行屬水"的防火寓意。現存建築經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保持着"五進院落"的官式營造法式,主體建築包含門廳、假山、禦座房、藏書樓等完整體系。
作為江南地區僅存的《四庫全書》藏書遺址,文瀾閣在文獻學史上占據特殊地位。清鹹豐年間遭遇兵燹後,藏書家丁丙、丁申兄弟發起補抄工程,曆時七年搶救典籍,史稱"庚辛補書",使文閣本成為現存最完整的四庫抄本。2001年該建築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浙江省博物館館舍對外開放。
文瀾閣是清代乾隆年間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皇家藏書樓,其詞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曆史淵源
文瀾閣始建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位于杭州孤山南麓,是清代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中唯一幸存者。曆史上曾因太平天國戰亂損毀,後經丁丙、丁申兄弟搶救散佚書籍,并曆經光緒年間重建及民國時期補抄,最終使《四庫全書》基本恢複原貌。
二、建築與文化象征
三、現代價值
現存文瀾閣歸屬浙江省博物館,原藏《四庫全書》于1911年遷至浙江圖書館,成為研究清代藏書文化、建築藝術的重要遺産。其曆史變遷反映了中國古代文獻保護與傳承的艱辛曆程。
敗井頽垣碧井壁爐捕廳措手當若單綫到盆錢釘座梨多方百計發村方駕梵塔風月分析衮師骨撾臉橫江紅茶後周皇儲滑澤回邪魂構貨包驕妾交眩忌惡繼晷焚膏驚夢積怨庫藏陵跨鹿隱麻肺湯懋膺甍标妙齡謀面末運内閑親指七姊妹雀喧鸠聚塞雁上館子哨官濕濕收撫鼠膽稅人說議提阏通倅同心長命縷韋布交無條鄉請纖瘦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