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軍中管領一哨的長官。 明 戚繼光 《紀效新書·治水兵》:“哨官見領兵官一跪一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一天,不知為了甚麼事,得罪了一個哨官。”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二篇:“一直走進裡面去搜查的是一位哨官,名叫 陶澤锟 。”參見“ 哨 ”。
“哨官”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哨官是明清至民國時期軍隊中的基層軍官職位,主要負責統領一哨士兵(約100人),屬于軍隊編制中的基礎管理單位。該詞源自古代軍事術語,原指戰陣側翼或獨立分隊指揮官。
2. 曆史演變與職責
3. 文學與曆史實例
4. 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哨官”可比喻負責監督、管理特定事務的人,強調其維護秩序與安全的職責。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細節,可參考《紀效新書》《反正前後》等文獻或相關軍事史料。
哨官是指在軍隊或警察部隊中負責巡邏哨崗的官員。其拆分部首為口和⺼,部首目的是幫助确定字的發音和意義,其中口表示與口有關,⺼表示與肉有關。哨官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4和8。
哨官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在古時候,哨官常常是軍隊中的高級官員,負責指揮和監督哨崗的巡邏工作。哨官需要保持警惕,密切觀察周圍的動向,及時發現和報告任何異常情況。
在繁體字中,哨官的寫法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哨官在古代常寫作“哨官”,字形結構相似,但筆畫有所差異。
以下是對“哨官”一詞的例句:
1.士兵們經過嚴格的訓練,成為了優秀的哨官。
2.哨官在崗位上值勤,負責保護邊境安全。
組詞:哨兵、值守、崗位、安全
近義詞:警衛、巡邏員
反義詞:躺倒、放寬警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