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瘗的意思、燔瘗的詳細解釋
燔瘗的解釋
(1).祭祀天地。《漢書·終軍傳》:“專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宮。” 顔師古 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
(2).指祭品。《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于天神。”
詞語分解
- 燔的解釋 燔 á 焚燒:“燔詩書而明法度”。 烤肉使熟:燔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瘗的解釋 瘗 (瘞) ì 掩埋,埋葬:瘗埋。瘗藏(俷 )(殉葬的金玉器物)。瘗玉埋香(舊指美女死去)。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燔瘗(fán y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兩種重要儀式。其含義需從構詞和曆史文化背景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 燔 (fán)
指焚燒祭品。《說文解字》釋:“燔,爇也”,即用火焚燒。在祭祀中特指将祭品(如犧牲、玉帛)置于柴堆上焚燒,使煙氣升天以達神明。
- 瘗 (yì)
指掩埋祭品。《爾雅·釋天》載:“祭地曰瘗埋”,即将祭品(如牲體、谷物)埋入土中,象征獻祭于地祇。
二、祭祀儀式内涵
“燔瘗”合稱,代表古代祭天與祭地的核心儀式:
- 燔祭:面向天神,通過焚燒使煙氣上達。如《禮記·祭法》所述:“燔柴于泰壇,祭天也”。
- 瘗埋:面向地祇,通過掩埋溝通土地之神。如《周禮·大宗伯》載:“以貍沉祭山川林澤”(“貍”通“瘗”)。
三、文化象征與典籍例證
此儀式體現了古人“天-地”二元崇拜的宇宙觀:
- 《史記·封禅書》 記載秦始皇泰山封禅時“燔瘗”并用,燔祭告天,瘗埋禮地。
- 《漢書·郊祀志》 亦載漢代祭祀“燔瘗”之禮,強調其“通天地,交神明”的功能。
四、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
燔瘗:焚燒與掩埋。古代祭祀天地的儀式。燔祭用于祭天,瘗埋用于祭地。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
參考資料來源: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燔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祭祀相關的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fán yì
- 含義:
- 祭祀天地:指通過焚燒(燔)和掩埋(瘗)祭品的方式分别祭天與祭地。其中,“燔”為燒祭品以祭天,“瘗”為埋祭品以祭地。
- 指代祭品:引申為祭祀時使用的供品。
字義分解
- 燔:焚燒,特指焚燒祭品以祭天。
- 瘗:掩埋,特指掩埋祭品以祭地。
古籍出處
- 《漢書·終軍傳》記載:“專神明之敬,奉燔瘗於郊宮。”顔師古注:“燔,祭天也;瘗,祭地也。”
-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提到:“脩燔瘞,告類于天神。”此處指準備祭品并舉行祭祀儀式。
文化背景
古代祭祀中,“燔瘗”是重要的禮儀環節,體現了對天地的敬畏。燔祭與瘗祭常同時進行,分别象征将祭品送達天界與地界,祈求神明庇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案論報價暴慢采捕蒼黑常選朝日澄波沖炎寵馭串連畜民蔥嶐村怪憚直地帶性阿順噩運範疇佛郎嵌高峰勾取歸運惶悔荒沈兼并接履羁靡荊雞跨厲狂蕩狂謬老境斂含靈瑣裡俗劉歆樓路銮躅煤精内城京靴鳥面鹄形峭健親比嶔崎磊落日月逾邁柔鐵商務聲門世模稅粟鎖甲台勑貼零鐵洛外集玮術響集效命蟹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