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僵硬呆滞。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卷二:“﹝ 項容 ﹞作《松風泉石圖》,筆法枯硬而少溫潤,故昔之評畫譏其頑澁。”
“頑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讀音為wán sè,通常用于形容事物“僵硬呆滞”的狀态。以下是綜合解釋:
根據古籍記載,“頑澁”指筆法或風格缺乏流暢與溫潤感。例如,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提到畫家項容的《松風泉石圖》因“筆法枯硬而少溫潤”,被評價為“頑澁”。這體現了該詞在藝術批評中的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對書畫、文學作品的評價,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其近義詞可能包括“枯澀”“闆滞”等。
由于當前可查證的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标注為“極低權威性”),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專業辭書或權威古籍數據庫以确認準确性。若用于學術寫作,需謹慎考據并标注原始文獻出處。
頑澁(wán cù)是一個中文詞彙,形容一個人或者一個事物固執、不易變的性格或狀态。該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頑”和“澁”。
“頑”字的部首是“頁”,總共由12劃組成;而“澁”字的部首是“氵”,總共由15劃組成。
“頑澁”一詞最早來源于《後漢書·耿秉傳》,原意是形容一個人的性情剛強,不易改變的狀态。
“頑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頑澁」。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比如在繁體字當中,“頑”字還可以寫作「頑」,而“澁”字可以寫作「渋」。
1. 他的性格頑澁,很難改變。 2. 她的立場頑澁不移,不會輕易妥協。
頑固、澁糊、固執、倔強等
頑強、執拗、剛愎、固執等
易變、柔順、隨和、可塑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