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山 與 衡山 的并稱。 南朝 陳 徐陵 《裴使君墓志銘》:“每以財輕篻籜,義重 嵩 衡 ,割宅字貧友之孤,開門延故人之殯。” 唐 王勃 《上劉右相書》:“ 嵩 衡 不拒細壤,故能崇其峻; 江 流不讓細流,所以存其廣。”
“嵩衡”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嵩衡”是嵩山與衡山的合稱,屬于中國五嶽中的兩座名山:
兩山并稱最早見于南朝陳徐陵《裴使君墓志銘》等文獻,常被用于比喻積累與包容,如唐代王勃《上劉右相書》中“嵩衡不拒細壤,故能崇其峻”。
部分文獻(如)提到“嵩衡”可引申為崇高品德或淵博學識的象征:
需注意,“嵩衡”作為成語的比喻用法較為少見,更多情況下仍指地理概念。如需深入探讨,可參考《裴使君墓志銘》《上劉右相書》等古籍原文,或查詢權威詞典進一步驗證。
《嵩衡》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事物平衡穩定的狀态。它可以指代不僅僅是物體本身的平衡,還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心境或行為的平穩和穩定。
《嵩衡》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右邊的部首是衣(衣字旁)。整個字共有11個筆畫。
《嵩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論語·陽貨》一篇中曾作為“衡山嵩高”的短語出現,後來演化為現代的詞語“嵩衡”。
《嵩衡》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嵩衡」。
在古代,嵩衡的寫法有一些差異。據史書記載,古人有時将嵩衡的山部寫成「山」字,将衣部寫成「衡」字,所以也有一部分文獻中将嵩衡拆開寫作「嵩山衡」,但現代通用的寫法還是将山部和衣部合并為一個字。
1. 他保持着嵩衡的心态,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夠穩定自如地解決。
2. 這幅畫的布局和色彩的搭配非常嵩衡,給人一種和諧美的感覺。
衡量、平衡、嵩山、均衡、均衡器、衡量标準
平穩、穩定、和諧、均衡、平衡
不穩、不平衡、失衡、不協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