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辭的意思、詭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辭的解釋

(1) [to stall sb. off with a lie]∶說假話,敷衍搪塞

故土造辟而言,詭辭而出。——《谷梁傳·文公十年》

(2) [eccentric speech]∶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言論。也作“詭詞”

詳細解釋

亦作“ 詭詞 ”。1.不透露談話的真實内容。《穀梁傳·文公六年》:“故士造辟而言,詭辭而出。” 範甯 注:“詭辭而出,不以實告人。”《晉書·羊祜傳》:“或謂 祜 慎密太過者, 祜 曰:‘是何言歟!夫入則造膝,出則詭辭,君臣不密之誡,吾惟懼其不及。’” 宋 劉敞 《趙僖質谥議》:“入則直論,出則詭詞,是以人無聞焉。”

(2).密談,秘密交談。 漢 蔡邕 《司空臨晉侯楊公碑》:“及其所以匡輔本朝,忠言嘉謀,造膝詭辭,當事而行。”《後漢書·延笃傳》:“帝數問政事, 篤 詭辭密對。”

(3).說假話。《後漢書·趙岐傳》:“ 岐 詭辭得免,展轉還 長安 。” 清 計六奇 《明季北略·術士鄭仰田》:“ 魏閹 召 仰田 問數。 仰田 蓬頭突鬢,踉蹌而往,長揖就坐。閹指‘囚’字以問,羣閹侍列,皆愕眙失色。 仰田 徐應曰:‘囚字,國中一人也。’閹大喜。 仰田 出謂人曰:‘囚則誠囚也,吾詭詞以逃死耳。’” 蔣維喬 《辛亥革命聞見》:“蓋前數日在電車見面時,口稱報館訪事者,乃詭辭以對,而其不去髮辮,亦為祕密工作便利起見,非本意也。”

(4).妄下斷語。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然則説《春秋》者,入則詭辭,隨其委曲而後得之。”《新唐書·徐有功傳》:“大理,人命所繫,不可阿旨詭辭,以求苟免。” 明 莊元臣 《叔苴子》卷六:“ 昌黎 論作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殃,以褒貶任心,幽魂抱憤者衆也。夫使死者無知則已,如其有知,能甘其舞筆詭詞哉。”

(5).詭異的言論,異端邪說。《漢書·揚雄傳下》:“ 雄 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 唐 孫過庭 《書譜》:“詭辭異説,非所詳焉。”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内篇》:“而《山海》詭詞,《論衡》邪説,則當疑而弗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詭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成語,結合權威來源可作如下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帶有欺騙性、不誠實的言辭,常用于描述狡猾的言語手段,以達到敷衍、搪塞或混淆是非的目的。

二、詳細解釋

  1. 欺騙性言辭

    • 核心意義為“說假話”,常見于政治、商業等場景,如政客或商人通過詭辯掩蓋真相。
    • 例:《穀梁傳·文公六年》中“詭辭而出”,指士大夫不透露真實談話内容。
  2. 秘密交談

    • 在曆史文獻中,也指密談或私下謀劃,如《後漢書·延笃傳》中“詭辭密對”。
  3. 異端言論

    • 引申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言論,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

三、出處與演變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注意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建議在正式寫作或分析曆史文本時,注意其多義性以避免誤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詭辭》的意思

《詭辭》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言語或文字中含有欺騙、迷惑或歪曲意義的手法。它通常指以巧妙的語言技巧、有意模糊、模棱兩可的措辭來引起讀者或聽衆的疑惑和困惑。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詭辭》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辭,其中讠是漢字的聲符部分,表示與言語、語言相關,辭是漢字的意符部分,表示與辭說、辭令有關。《詭辭》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詭辭》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的是項羽對劉邦的稱贊禮辭。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具備巧妙言辭或修辭手法的文人。在繁體字中,詭辭的寫法是「詭辭」。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而《詭辭》這個詞也不例外。在古時候,詭辭有時寫作「詭辭」,還有一種寫法是「詭詞」。這些不同的寫法反映了古代漢字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例句

1. 他的演講中運用了許多詭辭,讓聽衆無法确定他到底是真心誠意還是敷衍了事。

2. 作家通過巧妙的詭辭,将故事中的真相隱藏在一系列看似無關的細節中。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詭辭書、詭辭詩、詭辭技法。

近義詞:詭辯、詭辣。

反義詞:直言、正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