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中的意思、時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中的解釋

儒家謂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易·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孔穎達 疏:“謂居蒙之時,人皆願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時則得中也。”《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孔穎達 疏:“謂喜怒不過節也。” 明 歸有光 《孟子叙道統而不及周公顔子》:“性善時中之論,義利王伯之辨, 孟子 之自任以道,非僭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初刊自序》:“時中,用也。所謂變易者,聖之權也。”

有時料中。《漢書·張良傳》:“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中”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重要哲學概念,其核心含義是指根據具體時機和情境靈活把握中道,使言行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以下從漢語詞典及經典诠釋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基本釋義

“時中”由“時”與“中”二字構成:


二、哲學内涵

  1. 動态的中庸

    《禮記·中庸》雲:“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指君子能根據時勢調整行為,使言行始終符合中道。例如:

    • 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 當剛則剛,當柔則柔。
  2. 反對教條化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 意指“中”的标準需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拒絕僵化套用。


三、應用場景

  1. 道德實踐

    如《孟子》主張“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強調若不懂權變(時中),則淪為偏執。

  2. 政治決策

    古代治國主張“與時偕行”(《周易》),即政策需順應時代需求。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典

    “時中”釋義(注: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需替換為有效權威鍊接)

  2. 國學大師網

    《中庸》全文及曆代注疏解析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四書章句集注》電子文本

(注:若鍊接無法驗證,建議僅标注來源名稱以符合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時中”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強調立身行事需符合時宜且保持適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語來源

  1. 《周易》蒙卦彖傳
    最早見于《周易》蒙卦的彖辭:“蒙,亨。以亨行,時中也。”意為在蒙昧狀态下,通過適時行動達到通達的狀态。

  2. 《禮記·中庸》
    《中庸》提出“君子而時中”,指君子能在不同情境下靈活調整行為,使言行始終符合“中道”。


二、核心内涵

  1. “中”與“時”的結合

    • “中”:指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如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運行。
    • “時”:強調順應時勢變化,行為需與具體情境相契合。
  2. 雙重原則

    • 合乎時宜:根據外部環境調整策略,避免刻闆僵化。
    • 隨時變通:在動态變化中尋求平衡,例如《中庸》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三、應用與延伸

  1. 儒家實踐
    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以“喜怒不過節”為例,說明情感表達需符合時宜與節度。

  2. 現代解讀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表示“時機恰到好處”(如“雪中送炭”般及時),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需結合語境使用。


四、經典參考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文獻或不同視角的解讀,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如、2、3、7)。

别人正在浏覽...

隘陿飙霆筆掃千軍畢姻脖梗超奬乘處撐篙稠濁點絳脣滴骨地景惡池販水客人夫人裙帶革故洸浪號然核資鴻芬會刊忽漭京曹金錢闆咎祟軖軸雷野靈君理順龍幄辘轳刼律令格式慮歎緑油油黣黑彌補哪箇溺口毆杖寝慢秦柱聖餐神華設佩試作説口嘴松花箋遂過綏山桃隨鄉入俗特磬填死天至擿奸發伏吞氣托派戊戌變法顯處視月纖詭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