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謂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易·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孔穎達 疏:“謂居蒙之時,人皆願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時則得中也。”《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孔穎達 疏:“謂喜怒不過節也。” 明 歸有光 《孟子叙道統而不及周公顔子》:“性善時中之論,義利王伯之辨, 孟子 之自任以道,非僭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初刊自序》:“時中,用也。所謂變易者,聖之權也。”
有時料中。《漢書·張良傳》:“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
“時中”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強調立身行事需符合時宜且保持適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周易》蒙卦彖傳
最早見于《周易》蒙卦的彖辭:“蒙,亨。以亨行,時中也。”意為在蒙昧狀态下,通過適時行動達到通達的狀态。
《禮記·中庸》
《中庸》提出“君子而時中”,指君子能在不同情境下靈活調整行為,使言行始終符合“中道”。
“中”與“時”的結合
雙重原則
儒家實踐
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以“喜怒不過節”為例,說明情感表達需符合時宜與節度。
現代解讀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表示“時機恰到好處”(如“雪中送炭”般及時),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需結合語境使用。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文獻或不同視角的解讀,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如、2、3、7)。
《時中》一詞是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可以指代時間的中間、中央,也可以表示某個事件或事物發生的中心位置。通常用來描述某個事件或事物在一段時間或空間中的重要位置。
《時中》的拆分部首為“日”和“丨”,總共包含5個筆畫。
《時中》是一個古代漢字組詞,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它的用法來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和描述。
《時中》是《時中》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寫法一樣,都表示時間的中間或中央。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但《時中》的基本形态保持一緻。隻是在古代的一些字典中,可能給予了不同的釋義和用法。
- 在這個故事中,小明是整個劇情的《時中》。
- 會議一直進行到《時中》,大家激動地分享自己的觀點。
- 組詞:時刻、時段、時光、中央、中間
- 近義詞:中心、核心、重點、要點
- 反義詞:邊緣、周邊、次要、次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