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of Dai and some othe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中國傣族和亞洲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在傣曆六月或七月(清明節前後十日左右)。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
我國 傣 族和 中南半島 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時當傣曆六七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并進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 泰國 、 緬甸 、 老撾 等國都在每年公曆四月中旬過這個節日。 張長 《潑水節·潑水》:“ 傣 寨的潑水節啊,是一個歡樂的海洋!”《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一九六○年四月,在 緬甸 人民歡度一年一度的潑水節的時候,總理第五次訪問了我們的友好鄰邦 緬甸 。”
潑水節是中國及東南亞多個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其含義和習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讀:
潑水節又稱「宋幹節」或「浴佛節」,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的新年節日,流行于雲南西雙版納、泰國、緬甸等地。節期在傣曆六月至七月(公曆4月13-16日),一般持續3-7天。
潑水節在2006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核心精神融合了佛教信仰與民俗傳統,成為跨民族、跨國界的重要文化符號。
潑水節,又稱水靈節,是中國一種民間傳統節日,主要在春季慶祝。在潑水節,人們會歡聚一堂,相互潑水來表達對彼此的祝福和慶賀。這個節日被廣泛慶祝,尤其在中國雲南、廣西等地。
潑水節這個詞由“氵”(三點水部首)和“癶”(發字旁部首)組成。拆分成筆畫的話,可以分為8畫。
“潑水節”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民俗。它又被稱為“傣族三月節”或“水龍節”,其起源于中國西南地區傣族的傳統習俗。在傳說中,潑水節是為了迎接豐收而舉行,同時也象征了洗去一年的不順和淨化身心。
該詞在繁體中文中寫作「潑水節」。
在古時候,潑水節的漢字寫作「澆水節」,使用的是形象的字義描述,澆表示倒水,灑水的意思,水則是表示水。節則是節日的意思。
1. 我們每年都會參加潑水節的慶祝活動,非常有趣。
2. 潑水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需要被傳承。
1. 汽水:指加入殺菌劑、香精、色素等物質的含氣飲料。
2. 射水:指用噴射的方式送水。
3. 澆水:指用水倒、灑、噴等方式給植物或其他東西供水。
近義詞包括:灑水節、水靈節、噴水節。
反義詞包括:收水節、節水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