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委派的主盟老臣。《左传·昭公十一年》:“今 单子 为王官伯,而命事於会。”《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年》:“﹝九月﹞戊申,以 扬州 刺史 始兴王 叔陵 为王官伯,临盟百官。” 胡三省 注:“王官伯者,古者天子盟诸侯,使天子之老涖之,如 春秋 践土 之盟, 王子虎 盟诸侯于王庭,是之谓王官伯。”
“王官伯”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为天子委派的主盟老臣,主要职能是代表周天子主持诸侯盟会或监督盟约执行。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定义
“王官伯”指代由周天子(或后世帝王)直接任命的、德高望重的老臣,负责主持诸侯间的盟会或监督盟约的缔结与履行。其身份象征天子权威,体现中央对诸侯的约束力。
历史背景
这一称谓起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封建制度。当时诸侯分封,天子通过“王官伯”这一角色维持诸侯间的秩序,避免战乱。例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提到周王派遣单子(单成公)作为王官伯主持盟会。
王官伯的具体职责包括:
“王官伯”是周代政治体系中重要的职衔,反映了天子通过礼仪和盟约维系诸侯关系的制度设计。其历史意义在于平衡分封制下的权力结构,是研究先秦政治制度的关键概念之一。
《王官伯》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三个职位,即王、官、伯。它们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
《王官伯》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字:王(玉)官(宀)伯(人攵)。其中,“玉”是王的部首,笔画数为5;“宀”是官的部首,笔画数为3;“人”是伯的部首,笔画数为2。
《王官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如《左传》、《尚书》等。当时,王、官、伯都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名称,分别代表了最高的君主、高级官员和贵族领袖。
《王官伯》的繁体字为「王官伯」,没有特别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使用的字形也有所变化。对于《王官伯》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略微的差异,但整体的含义和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是这个公司的王官伯,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他手上。
2. 那位老人曾担任过王官伯一职,是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王官伯》可以与其他词组进行组词,示例如下:
1. 王侯将相
2. 官场斗争
3. 伯乐相马
与《王官伯》相近义的词汇包括:
1. 帝王将相
2. 官僚体制
3. 高官显贵
与《王官伯》相反义的词汇包括:
1. 平民百姓
2. 底层劳动者
3. 无权无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