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佛經以外的書籍為外書。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顔光祿》:“所謂慈護者,誰氏之子?若據外書報應之説,皆吾所謂權教者耳。”又“習神仙者亦以修煉以外的書為外書。”《太平廣記》卷二○二引 宋 龐元英 《談薮·陶弘景》:“先生嘗曰:‘我讀外書未滿萬卷,以内學兼之,乃當小出耳。’”參見“ 内書 ”。
“外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佛教術語中指佛經以外的書籍。佛教徒将非佛教經典的其他文獻統稱為“外書”,與佛經(内典)形成對比。例如南朝宋何承天在《重答顔光祿》中提到外書與佛教“權教”相關聯,強調其非核心教義屬性。
道教中的類似用法
道教修煉者有時也将修煉以外的書籍稱為外書。如《太平廣記》記載陶弘景自稱“讀外書未滿萬卷”,此處“外書”指道教經典之外的著作。
現代引申用法
在非宗教語境中,可泛指課外書籍或非專業書籍。例如“買課外書是件奢侈的事”中的“外書”即指教科書之外的讀物。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宗教或古籍,優先采用佛教/道教定義;日常場景中則可能指非專業書籍。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外書》是指外國書籍,也可以指與中國文化和傳統不同的書籍。這個詞通常用來表示國外出版的書籍或者是其他文化背景的書籍。
《外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外”和“書”兩個部分。其中,“外”的部首是“夕”(夕字底下部分的一橫),筆畫數為4;“書”的部首是“又”(又字上面部分的一橫),筆畫數為5。
《外書》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宋朝。那個時候,宋朝文人開始接觸到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差異較大的文獻,因此用“外書”來形容這些書籍。
《外書》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外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發現《外書》兩個字的一些變化。例如,宋朝時期,《外書》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是「外書」。而在更早的唐朝,可能會寫成「外書冊」。
1. 我喜歡讀外書,因為可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思想。
2.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外書,推薦給你。
外國、外文、外來、外交、外地、圖書
外籍、外國書、國外書籍
國内書、本土書、中華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