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銜橜 ”。1.馬嚼子。《韓非子·奸劫弑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 造父 不能以服馬。” 明 文徵明 《失解無聊》詩:“疲馬尚憐銜橛在,冥鴻翻困稻粱謀。”一說,銜,指馬嚼子;橛,指車之鈎心。
(2).指馳騁遊獵。《漢書·王吉傳》:“訢訢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
(3).見“ 銜橜之變 ”。
“銜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馬嚼子
指控制馬匹的金屬器具(即“銜”)與固定裝置(“橛”)。《韓非子·奸劫弑臣》提到“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說明其作為馭馬工具的重要性。另有觀點認為“橛”可能指車鈎心,即固定車轅的部件。
代指馳騁遊獵
漢代《漢書·王吉傳》中以“銜橛之間”比喻縱馬狩獵的場景,如“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強調遊獵的放縱與風險。
典故“銜橛之變”
源自《韓非子》,原指馬具失控導緻的意外,後引申為因微小疏漏引發的重大變故,常見于警示性語境。
補充說明:
《銜橛》是一個成語,意為承載支撐的作用。在古代,人們常使用橛子來支撐建築物或車輛。因此,銜橛也引申為承擔責任、起到關鍵作用的意思。
《銜橛》這個詞的部首是“彳”和“木”,彳部表示行走的足迹,木部表示與木相關。整個詞共有16筆。
《銜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豳風·銜石》中的一句詩:“銜石以鳴,念我好音。”其中的“銜石”就是類似于承載和支撐的意思。後來,經過演變,形成了現在的成語《銜橛》。
《銜橛》的繁體字為「銜橛」。
在古代,詞語的字形會有所不同。《康熙字典》中記載的《銜橛》的古文字形為「銜橜」。
1. 他是這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肩負着銜橛的責任。 2. 這個團隊的領導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銜橛作用。
組詞:銜枚、銜命、銜苦、銜山、銜土等。
近義詞:擔當、負責、肩負、履行等。
反義詞:擺脫、逃避、推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