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典的意思、谥典的詳細解釋
谥典的解釋
亦作“諡典”。1.贈谥的儀節。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有合謚典,無愆前志,詢諸友好,宜謚曰 靖節徵士 。” 明 鹿善繼 《請谥揭》:“今諡典集議,職何敢私避以遏先德,謹陳崖略,恭候大君子公評。”《清史稿·禮志六》:“ 乾隆 四十一年,定 明 代殉國諸臣,既邀諡典,并許入祠。”
(2).谥法。 宋 樓鑰 《成恭皇後改谥議》:“謹攷之諡典曰:‘夙夜警戒曰成;謙而好禮曰恭。’”參見“ 謚法 ”。
詞語分解
- 谥的解釋 谥 (謚) ì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後評給的稱號:谥號。谥法。谥寶(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後谥號的印玺)。 叫作,稱為:“身死無名,谥為至愚”。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典的解釋 典 ǎ 可以作為标準的書籍:典籍。字典。詞典。經典。引經據典。 标準,法則: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掌故;.詩文裡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範。典雅。典禮。典型。 指典禮:盛典。大典。 主持,主
專業解析
"谪典"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制度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一、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谥 (shì): 本義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依其生前事迹、品德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性質的稱號。如“文正”、“忠武”、“炀”等。引申為評定、給予稱號的行為。
- 典 (diǎn): 本義指重要的文獻、典籍、法則、制度。如“經典”、“法典”、“典禮”。引申為标準、規範、儀式。
- 谥典 (shì diǎn): 将“谥”與“典”結合,其核心含義指:
- 關于賜谥的制度、法則與規範: 指古代朝廷制定和執行的,關于如何評定、賜予谥號的一整套規章制度、程式和方法。這包括谥號的選定标準、適用範圍、議定流程等。
- 記載谥法、谥號的典籍文獻: 指專門記載谥法制度、谥字含義以及曆代人物谥號的書籍或文獻彙編。這類文獻是研究谥法制度的重要依據。
二、 曆史制度内涵
谥典作為制度,是古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會功能:
- 褒貶功能: 谥號的核心在于“谥者,行之迹也”,即通過一兩個字概括死者一生功過是非。谥典規定了不同谥字(如“文”、“武”、“忠”、“厲”、“炀”)的特定含義和適用标準,起到“蓋棺定論”、勸善懲惡的作用。美谥(如“文正”、“忠武”)以示褒揚,惡谥(如“厲”、“炀”)以示貶斥。
- 維護秩序: 谥典的實施主體通常是朝廷(皇帝或禮官),賜谥本身是皇權和國家權威的體現。通過規範化的程式(如大臣議谥、皇帝裁定)授予谥號,有助于維護君臣倫理綱常和社會等級秩序。
- 曆史記錄: 谥號成為曆史人物的重要标識,谥典的記載為後世研究曆史人物評價、時代風氣和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 典籍文獻載體
作為文獻的“谥典”,主要指記載谥法制度的專門著作。曆史上重要的谥法類典籍包括:
- 《逸周書·谥法解》: 相傳為周公所作(實為後人托名),是現存最早的、系統闡述谥法的文獻,奠定了後世谥法的基礎。它詳細解釋了衆多谥字的含義和適用情形。
- 曆代官修谥法文獻: 如唐朝的《唐谥》、宋朝的《嘉祐谥法》、《紹興谥法》等,這些是當時朝廷制定和執行的谥法規範彙編。
- 私修谥法著作: 後世學者對谥法進行考訂、研究、彙編的著作,如宋代蘇洵的《谥法》、清代劉長華的《漢晉迄明谥彙考》等。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谥”和“典”的單字釋義及“谥法”等相關詞條有權威解釋。
- 《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在“谥法”、“谥號”等條目下解釋了谥法的含義、曆史及作用。
-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相關制度史、文化史條目中詳細闡述了谥法制度的演變、功能及重要典籍。
- 《逸周書·谥法解》:研究谥法起源和早期制度的核心文獻。
- 曆代正史中的《禮志》或相關傳記:記載了各朝谥法制度的實施情況和具體人物的賜谥過程。
“谥典”一詞,從字面看指“關于谥號的制度規範”或“記載谥法的典籍”。其深層内涵指向中國古代特有的谥法制度——一套由朝廷主導、依據死者生平給予褒貶性稱號(谥號)的禮儀規範和評價體系。這套制度(谥典)及其記載文獻(谥典)在曆史上起到了維護倫理秩序、進行道德評判和記錄曆史的重要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谥典”是古代中國用于追贈谥號的制度與儀節,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贈谥的儀節
指為逝者追贈谥號的禮儀流程。例如南朝宋時,顔延之在《陶徵士诔》中提及陶淵明谥號“靖節徵士”的拟定需“合谥典”,即符合儀節規範(、)。明清時期亦有類似記載,如《清史稿》提到明代殉國諸臣入祠需經“諡典”審定()。
-
谥法的别稱
谥典也指制定谥號的規則體系(即“谥法”)。例如宋代樓鑰在讨論成恭皇後改谥時,引用谥典中“夙夜警戒曰成,謙而好禮曰恭”的規則(、)。
二、實際應用
- 功能:通過特定字詞概括逝者生平品德或功績,如“忠武”“武穆”等(、)。
- 構成:谥號多由一至二字組成,字義需符合《谥法》标準,如“宣”“莊”等體現君主特質()。
三、曆史意義
谥典制度體現了古代對人物評價的規範化,兼具褒貶功能。其儀節與規則貫穿多個朝代,成為維護禮制的重要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谥法分類或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逋谪財校參考艚子摌馬酬贈大公至正代數大雨翻出方且放淤風譽扞圉恒幹鹄鼎回車豁情接羔積肥驚奇驚癎爵钗拉然雷馳麗黃留務鹵代烴論道官茂功矛骹描字幕羅南榻南天紐子旁議偏險漂浮謙馴乞抽扢叉跂蛲青肚皮猢狲绮談耆訓日中則昃三月街山阙勝遊深知手不釋書蘇伊士運河踏船天地頭鐵綽銅琶通訊録頭巾戒溫膩效順孝子慈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