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press sympathy for;condole with sb.] 對死者家屬表示同情的行為或語言
亦作“ 慰喭 ”。1.謂對遭喪事者的慰問。《魏書·蕭寶夤傳》:“ 寳夤 居處有禮,不飲酒食肉,輟笑簡言,一同極哀之節。 壽春 多其義,故皆受慰唁。”《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引作“慰喭”。 清 戴名世 《恭紀睿賜慈教額序》:“歲乙酉,聞母 劉太夫人 訃。維時天子暨東宮皆雲嗟悼,所以慰唁賙卹之者甚至。”
(2).安慰,慰勉。 元 袁桷 《車行二十八韻》:“詩成紀勞勷,旅次時慰唁。” 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慰唁殷勤問起居,兼有新詩邀我和。”
“慰唁”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wèi yàn,注音為ㄨㄟˋ ㄧㄢˋ,主要用于表達對逝者家屬的同情與慰問。以下是詳細解釋:
情感與行為
指通過語言或行動對喪親者表示同情、安慰。例如官方場合中,常用“緻電慰唁”或“派員慰唁”等表達形式。
詞源與構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魏書》《資治通鑒》等來源。
慰唁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示對死者或其家屬的安慰和悼念。
慰唁的拆分部首為心和口,總計13個筆畫。
慰唁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的注疏中,意為通過言語或行動來安撫慰問。
慰唁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慰唁」。
古時候,慰唁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慰諼、慰縣、慰衍等,但現代現行的漢字寫法為「慰唁」。
1. 在這悲痛的時刻,我們向他家人表示深切的慰唁。
2. 此次災難讓我們深感痛心,我們應該向遇難者家屬緻以誠摯的慰唁。
慰問、慰藉、慰勞、慰喻
慰問、安慰、撫慰、安撫
悲傷、悼念、哀悼、哀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