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使。《列子·仲尼》:“设令发於餘窍,子亦将承之?” 唐 狄仁杰 《谏造大像疏》:“设令雇作皆以利趍,既失田时,自然弃本。” 清 方文 《曹南怀古》诗之六:“ 戚姬 小家女,歌舞昭令仪。既承天子宠,復产 如意 儿。设令早之国, 吕氏 忌稍衰。”
(2).即使。《汉书·翟方进传》:“﹝吾﹞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慙於先帝。”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苏州客》:“蓬行而望十万,乃无翼而思飞者也。设令必得,亦废数月。”《旧唐书·褚遂良传》:“ 遂良 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 刘洎 曰:‘设令 遂良 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3).施行号令。 北齐 刘昼 《新论·法术》:“悬教设令以示人者,法也。”
"设令"是古汉语中具有假设意义的连词,其核心语义与现代汉语的"假使""倘若"相近,在句法结构中主要承担假设条件引导功能。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由动词性语素"设"(假设)与"令"(使令)复合构成,形成表示虚拟条件的语法标记。从语义层次分析,《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其包含两层递进关系:既强调条件的非现实性,又隐含该条件下可能引发的后续结果。
在语用层面,该词多见于唐宋以前的政论性文本与法律文书。如《汉书·翟方进传》载"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惭于先帝",此处"设令"用于推导极端情境下的政治后果,体现其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唐律疏议》中"设令避罪,待得秋分"的表述,则展现其在法律条文中的条件限定作用。
词义演变方面,《古汉语虚词通释》梳理其发展轨迹:先秦时期主要作动词词组表"设立命令",汉代完成虚化转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成熟的假设连词。这一语法化过程与汉语复音化趋势同步,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典型特征。
参考来源:
“设令”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详细分析:
基本含义
施行号令
作动词时,指发布命令或制定规则。如北齐刘昼《新论·法术》中“悬教设令以示人者,法也”,强调通过法令来规范行为。
使用场景与演变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在不同古籍中的具体语境差异,例如《列子·仲尼》中的“设令发於餘窍”属于假设用法,而《续玄怪录·苏州客》中“设令必得”则含让步意味。
提示:若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现代研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新论·法术》等文献。
暴酷辨事表里相济巢居穴处车档摛笔赤俄舛错歹徒殿魁电子排布式访兆粉骨干政割尾巴黑漫漫黑漆漆贺梅子花岗岩头脑慌耗慧利渐入佳境健谈节骨眼躤柳激湍魁黠两榜亮钟恋轩利利洒洒翎枝犁舌狱龙忌珑松緑青麦气盲妹民曹闽蚋摩顶南天膨胀便旋钱财巧辩乔人峭岫琼玖戚钺人落省坟拾菜孃食无鱼世主诉长道短讨取咷笑外质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