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参星和辰星,分别在西方和东方,出没各不相见。辰星也叫商星。因用以比喻彼此隔绝。 汉 扬雄 《法言·学行》:“吾不覩参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贵迁善。” 宋 秦观 《别贾耘老》诗:“翳我与君素参辰,孰为一见同天伦。”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惜别》:“天涯咫尺参辰,眼前难别意中人。” 清 钱谦益 《<陈乔生诗集>序》:“余与 乔生 周餘 夏 肄,参辰阻絶,寥落於江云岭树之间。”参见“ 参商 ”。
(2).泛指星辰。 汉 苏武 《诗》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唐 孟云卿 《悲哉行》:“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白日参辰现,北斗迴南面。”
“参辰”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ēn chén,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参星与辰星
参星位于西方,辰星(又称商星)位于东方。由于两者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不同,永不相见,故常被用来比喻彼此隔绝或对立。例如:
泛指星辰
在部分语境中,如汉代苏武的诗句“参辰皆已没”,此处“参辰”代指所有星辰,表达时间流逝。
象征对立与隔绝
如成语“日月参辰” 和“参辰日月”,均比喻事物互不相容或人际关系的严重隔阂。
例:“政治理念不同,争论无异于参辰卯酉(彼此对立)”。
文学意象
古诗词中常用参辰的“永不相见”特性寄托离别、相思之情,如“天涯咫尺参辰,眼前难别意中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于文学、历史或特定成语中。若需表达“对立隔绝”,可用更通俗的“水火不容”“天各一方”等替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查字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参辰” 是一个古代汉字词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意思多层次,涵盖了天文、历法、算学等多个领域。
首先来拆分“参辰”的部首和笔画。它的部首是“厂”,表示山的形状,它的笔画数目是8画。
“参辰”一词源于古代天文学,指向星座中最为重要的两颗星星,即北极星和南极星。它们是在天空中永远固定位置的星星,紧密相关于天空的测量和计算。古代的导航和航海活动都需要依赖于测量星辰的位置和角度,因此“参辰”也成为了测量和计算的代名词。
“参辰”的字形在繁体中有一些变化。在繁体中,“参辰”被写作“參辰”,它们的字形上区别在于第一笔的横向勾起来,形状更加复杂,但整体传递的意思和文化内涵是相同的。
在古时候,“参辰”的写法也有所变化。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文字形象也有所改变。初唐时期,“参辰”写成“參辰”,两者的字形相似,但细节略有不同。由于古代文字并非规整统一的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字形可能存在一些变异。
以下是“参辰”的一些例句:
1. 导航员根据“参辰”来进行航海定位。
2. 研究天文学需要掌握“参辰”的测量方法。
3. 在古代,人们将“参辰”视为重要的导航工具。
与“参辰”相关的组词有:“参照”、“参考”等。这些词语都和观察、研究、引导等概念有关。
“参辰”没有明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因为它代表了独特的概念和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