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叫待业青年。既不上学也未就业的青年。《新民晚报》1984.6.3:“最令人悦服的就是在他们那儿,‘待业青年’,或曰‘社会青年’,已成‘历史陈迹’。”
“社会青年”一词在不同语境和历史时期有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定义
二、词义演变 2.历史背景:起源于1949年后,特指未获政府工作安置的城镇毕业生。1968年“老三届”学生集体待业时期,全国此类青年超500万()。
三、语境差异 3.中性用法:原指已参加工作的非在校青年()。 4.贬义延伸:现常被引申为指代社会闲散人员或不良青年,含负面评价色彩()。
四、特殊说明 部分资料提及该词也可用于描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但这种用法相对少见且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注:当前该词使用频率已显著降低,更多被“待业青年”“灵活就业者”等中性表述替代。如需历史档案研究,可查阅等来源。
社会青年是指在社会中活跃、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示”和“一、十”。
该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有一句话“君子以非礼勿废,非义勿取,非礼勿行。”这句话中的“君子”指的是高尚的人,后来演变为社会上的精英,而“非礼勿废,非义勿取,非礼勿行”则被解读为高尚的人应该遵守道德,才能被社会接受和尊重。因此,“社会青年”一词成为形容在社会中有一定道德操守的年轻人的称呼。
在繁体字中,“社会青年”是“社會青年”的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中,社会青年可写作“社會青年”。
例句:
1. 这个社会青年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
2. 社会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组词:
1. 社会责任感
2. 社会参与
近义词:
1. 社会精英
2. 高尚青年
反义词:
1. 懒散青年
2. 无责任感青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