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旨的意思、詞旨的詳細解釋
詞旨的解釋
言辭意旨。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诏詩表》:“詞旨淺末,不足采覽,貴露下情,冒顔以聞。”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五:“四六用經史全語,必須詞旨相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惟一客 宮夢弼 ……詞旨清灑, 柳 與寝處時最多。”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 韓愈 《原道》,貌為正論,亦儒家之功臣歟!顧詞旨不屬,語迫氣促,支離而為之,若未完篇也者。”
詞語分解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 旨的解釋 旨 ǐ 意義,目的:意旨。要旨。主旨。言近旨遠。 封建時代稱帝王的命令:旨令。奉旨。 美味:旨酒。甘旨。旨蓄(貯藏的美好食品)。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詞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
言辭或文詞的主旨、要義: 這是"詞旨"最核心的含義。它指語言表達(無論是口頭言語還是書面文字)中所包含的核心思想、主要意圖或根本意義。強調透過具體的字詞去把握其深層的内涵和目的。
- 例: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提到:"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 這裡雖未直接用"詞旨",但論述了篇章中詞句前後呼應、共同服務于文章主旨(可理解為"詞旨"的體現)的重要性。(參考:劉勰《文心雕龍》)
-
言辭或文詞的意趣、情緻: 除了核心思想,"詞旨"也常指語言表達中所蘊含的韻味、情趣、風格或内在的精神氣質。它關注的是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 例:清代學者在評點詩文時,常會贊賞某篇作品"詞旨深婉"或"詞旨隽永",即指其語言意味深長,富有情緻和韻味。
-
古代文論中的概念: 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詞旨"常作為一個專門術語被讨論,與"文意"、"主旨"、"立意"等概念相關聯。它強調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根本,文辭是為表達思想内容服務的。好的作品要求"詞旨"清晰、深刻、新穎。
- 參考:古代詩話、詞話、文論著作中多有涉及,如宋代嚴羽《滄浪詩話》雖未專論"詞旨",但其強調的"興趣"、"妙悟"等,也與詩歌語言所傳達的深層意蘊(即詞旨)相關。
總結來說,"詞旨"一詞着重指:
- 語言表達的核心思想與根本目的(主旨、要義)。
- 語言表達所蘊含的韻味、情趣與精神氣質(意趣、情緻)。
它在漢語中強調了内容與形式的統一,認為優美的文辭應當服務于深刻或富有韻味的思想内涵。理解"詞旨"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學作品或重要言論的精髓所在。
網絡擴展解釋
“詞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言辭的意旨或主旨,即通過語言表達的核心意圖或思想。以下從定義、出處、結構、應用等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旨(拼音:cí zhǐ)指言辭的意圖、主旨或深層含義,強調語言表達的思想核心。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上責躬應诏詩表》中自謙“詞旨淺末”,即表示自己言辭的意旨淺薄。
2.詞源與結構
- “旨”的獨立含義:本義為“味道甘美”(如“甘旨”),後引申為“意圖”“命令”等(如“聖旨”)。其字形由“匕”(勺子)和“口”組成,象征用勺子将美味送入口中,後逐漸抽象化為表達思想的核心。
- “詞”與“旨”結合:指通過詞語傳達的核心意圖,強調語言與思想的統一性。
3.文學與曆史用例
- 古代文獻:宋代陳鹄在《耆舊續聞》中提到骈文需“詞旨相貫”,即要求文辭與主旨連貫;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用“詞旨清灑”形容人物言辭的雅緻灑脫。
- 現代應用:多用于分析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指代文本的核心思想或作者的表達意圖。
4.相關概念
- 近義詞:主旨、要旨、意旨。
- 反義詞:詞不達意、言不及義。
5.權威性補充
- 據高權威性來源(如《詞旨》詞條),該詞在古代文論中常被用于評價文章的立意與表達是否統一。
若需進一步了解“旨”的演變或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古典文學評注。
别人正在浏覽...
半飽絆鞿邊畔摽抶比要産婦長嘯公陳托宸嚴蚳蝝愁懼傳統文化刺草淡約盜取道童打棗竿敦勉風瘧鳳彩拱券歸根閨壼合骨合同紅樓黃六混鬥渾鐵護牌儉乏祭詩急卒寇氛靈鼇靈悟龍睛魚蔑夷密利迦羅敏感南熏北鄙暖景傍若無人品彙鵲夜傳枝群衆忍訽入閣登壇撒風十二門厮吵碎石壇坫榻直跳房子托爾斯泰外敵險浮霞首稀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