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衆的意思、七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衆的解釋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劃分為七種。其中出家五種,在家二種,合稱七衆。《大智度論》卷十:“佛弟子七衆: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衆是出家。”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七衆攀號,哀踰青樹。” 唐 道宣 《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以三歸七衆,制禦情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衆是佛教術語,指依戒律等級和修行狀态劃分的七類佛弟子群體,涵蓋在家與出家信徒。其分類依據佛教戒律體系,具有明确的宗教内涵與社會身份特征,具體如下:

一、在家信徒(居士)

  1. 優婆塞(Upāsaka)

    指受持三皈五戒的在家男性信徒。“三皈”即皈依佛、法、僧三寶,“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核心義務是護持佛法并踐行基本戒律(《四分律》)。

  2. 優婆夷(Upāsikā)

    指受持三皈五戒的在家女性信徒,戒律内容與優婆塞相同,共同構成佛教在家信衆的基礎(《長阿含經》)。

二、出家信徒

(一)初級修行者

  1. 沙彌(Śrāmaṇera)

    未滿20歲的出家男性,受持十戒(含五戒及不坐高廣大床、不歌舞觀聽、不蓄金銀等),是比丘的預備階段(《摩诃僧祇律》)。

  2. 沙彌尼(Śrāmaṇerikā)

    未滿20歲的出家女性,所受戒律與沙彌相同(《四分律比丘尼戒本》)。

(二)正式僧團成員

  1. 比丘(Bhikṣu)

    年滿20歲、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人。具足戒含250餘條戒律,涵蓋言行、衣食、修行等全方位規範,标志其正式取得僧籍(《四分律》)。

  2. 比丘尼(Bhikṣuṇī)

    年滿20歲、受具足戒的女性僧人,戒條數(348條)多于比丘,體現對女性修行的特殊要求(《比丘尼戒經》)。

  3. 式叉摩那(Śikṣamāṇā)

    特指沙彌尼晉升為比丘尼前的過渡階段。需受六法戒(兩年内嚴守不淫、不盜等六條),以檢驗是否懷孕并鞏固戒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三、文化意義與宗教功能

“七衆”的劃分體現了佛教僧團制度的層級性:


參考資料:

  1. 戒律經典:《四分律》《摩诃僧祇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2. 佛學辭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3. 原始經典:《長阿含經》《比丘尼戒經》

網絡擴展解釋

“七衆”是佛教術語,指根據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劃分的七類信徒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七衆的構成

七衆包含出家五衆和在家二衆:

  1. 出家五衆(受具足戒或部分戒律):

    • 比丘:成年男性出家者,受具足戒(250戒)。其含義包括:
      • 乞士:以乞食維持色身,向佛陀求法滋養法身;
      • 破惡:通過戒定慧破除煩惱;
      • 怖魔:修行解脫使天魔畏懼。
    • 比丘尼:成年女性出家者,受具足戒(348戒)。
    • 沙彌:未成年的男性出家者,受十戒。
    • 沙彌尼:未成年的女性出家者,受十戒。
    • 式叉摩那:準備受具足戒的沙彌尼,需先受六法戒兩年。
  2. 在家二衆(受三皈依和五戒):

    • 優婆塞:男性在家信徒;
    • 優婆夷:女性在家信徒。

二、修行與職責

三、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各衆的戒律細節或修行體系,可查閱佛教經典或權威佛學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正卑窪便媚别鶴怨璧琰慘然不樂殘陽蠶紙長益麤履盜財釣杆吊死鬼東後獨幅噁嗪分蜜負才任氣副品富裕慣曾顧思侯不華婉回繞惛惚阍椓火神季連靜念窾郄雷然兩部鼓吹麗級淩風貿易牧放腦球辇下儗非其倫牛童咆怒平地起孤丁歧迷清身栖鳥于泉齊穎權門稔歲慎身修永射棚酸齋貪邪體虱通族偷食頽思外方内圓文宴無腸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