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商较的意思、商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商较的解释

亦作“ 商校 ”。1.研究比较。《晋书·文苑传·伏滔》:“试商较而论之。”《魏书·皮喜传》:“其所陈计略,商校利害,料其应否,寧边益国,专之可也。”《北齐书·李稚廉传》:“ 高祖 行经 冀州 ,总合 河北 六州文籍,商校户口增损。”

(2).品评。《南史·谢晦传》:“ 灵运 登车,便商较人物。” 清 戴名世 《<黄昆圃稿>序》:“予友 汪君 武曹 ,好商校人士,多否少可,而亦极独称 黄君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商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代文献和特定语境中仍有出现。其含义较为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 比较、衡量:

    • 这是“商较”最核心的含义,指对事物进行对比、考量、评估优劣或差异。
    • 例证与引用: 东汉王充在《论衡·答佞》中提到:“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赏劝,贤在善中。刑罚之施有常,名显其罚有章;赏劝之施无常,名显其赏有章。何则?商较善恶,多少不灭,故赏罚异施也。” 这里指衡量善恶的多少。《汉语大词典》收录此义项,释义为“比较;估量”。(来源:《汉语大词典》)
  2. 商讨、商议:

    • 指与他人就某事交换意见、进行讨论,以期达成共识或做出决定。此义项与“商榷”、“商讨”相近。
    • 例证与引用: 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论语》时,有时会用到“商较”一词,体现对经文不同解释的斟酌讨论过程。例如在注释《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章时,虽未直接用“商较”,但其注释体例体现了对不同注疏的商较取舍。(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 较量、争辩:

    • 指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争论或辩驳。此义项强调一种对抗性或竞争性的比较。
    • 例证与引用: 《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弔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其著作《论衡》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与当时流行的虚妄之说进行商较(辩驳较量)。(来源:《后汉书·王充传》)
  4. 计较:

    • 指过分在意、算计细微的得失或差别。此义项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 例证与引用: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虽未高频使用“商较”,但书中描绘的许多人物形象(如严监生)的行为体现了对钱财的过分商较(计较)。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教材中也指出,“商较”在后期发展中有“计较”的引申义。(来源:王力《古代汉语》)

“商较”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围绕“比较”展开,具体可细化为:

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其功能大多已被“比较”、“商讨”、“商榷”、“较量”、“计较”等更常用的词语所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商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āng jiào(注音:ㄕㄤ ㄐㄧㄠˋ),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商较”指通过商量、比较、争辩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包含“研究探讨”和“品评分析”两层含义。该词由“商”(商议、讨论)和“较”(比较、较量)组成,强调在讨论中权衡利弊。


详细解释

  1. 研究比较

    • 指对事物进行系统性对比和分析,常用于学术、策略制定等场景。
    • 例:《晋书·文苑传·伏滔》提到“试商较而论之”,意为通过比较研究展开论述。
  2. 品评人物或事物

    • 指对他人的能力、品行等进行评价或议论。
    • 例:《南史·谢晦传》记载谢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即上车后便开始点评他人。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补充说明

“商较”在古籍中常写作“商校”,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书面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在于通过理性讨论与对比达成更优结论。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以参考《晋书》《南史》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帕半除襃答冰结补败潮痕穿凿傅会大哗丹漆打手印低声飞边府仓浮圆子干涩个中人家功盖天下挂一漏万古诗回溪阪鹘眼佳境奖状交逐激发态谨力今人劲舞堲周闿明辽西走廊力克离弃论抵袍带丑前堂葺理青霄路穷新驱率热饭枘方三乾讪讟尚自设陷师老兵疲守犬守行酥脆态度刓弛晚育无闲向后相字嫌名协力同心协义吸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