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伤麟的意思、伤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伤麟的解释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颜渊 死,子曰:‘噫,天丧予!’ 子路 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 孔子 曰:‘吾道穷矣!’”后以“伤麟”感叹不得其时,不能施行正道。 唐玄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宋 范仲淹 《寄赠林逋处士》诗:“朝廷唯荐鶚,乡党不伤麟。” 周咏 《去国吟》:“伤麟嘆凤復奚为,摘瓜煮豆岂足悲。”参见“ 获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伤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汉语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汉语词典角度解释,它主要指孔子因目睹麒麟被捕获或伤害而发出的哀叹,象征着时代衰败、圣人对理想破灭的感慨。麒麟作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其出现本应预示太平盛世,但被伤则被视为不祥之兆。这一词汇常用于文学或哲学语境中,表达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和对社会变迁的反思。

“伤麟”的典故最早出自《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时,听闻麒麟被捕获后,感叹“吾道穷矣”,并因此绝笔《春秋》。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衰微、天下大乱的悲愤之情。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进一步描述了这一事件,强调麒麟作为“仁兽”的象征意义,其被伤喻示着仁政的消亡。后世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诗中引用“伤麟”一词,抒发对乱世的感慨,如“伤麟怨道穷”,体现了词汇在文学中的传承。

在现代汉语中,“伤麟”多用于比喻性的表达,指代对美好事物被毁坏的哀伤或对理想破灭的无奈。例如,在讨论历史变迁或文化衰败时,人们会说“伤麟之叹”,以强调深切的遗憾。这一词汇虽不常见于日常口语,但在学术、文学作品中仍有应用,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和理想的坚守。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伤麟”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孔子的经历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伤麟”指孔子因“西狩获麟”事件而感叹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后比喻贤者遭遇困境或正道难以施行。

二、典故出处

  1. 事件背景
    出自《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鲁哀公在西部狩猎时捕获麒麟。麒麟被视为象征祥瑞的仁兽,孔子认为其出现应在太平盛世,而当时礼崩乐坏,麒麟现身不合时宜,故悲叹“吾道穷矣”(我的理想走到尽头了)。

  2. 情感表达
    孔子联想到弟子颜回、子路之死,感慨“天丧予”“天祝予”,借麒麟被捕获之事,抒发对时局混乱、抱负难展的悲怆。

三、引申含义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感慨,或暗指社会环境的压抑。例如:“他空有济世之才,却逢乱世,终成伤麟之叹。”


提示:若需了解不同典籍对典故的记载差异,可查阅《公羊传》《春秋》原文或权威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巴汉摆款儿办法板块构造说不属涔云充牣从祖姑翠岚德况丁老洞见肺腑豆酱清斗行兑付覆鹿高气压区骇怕横夭红木昏花鉴寐记年纠曹巨著矿工乐祸不悛劣迹昭著龙胄漏疮露褐论长道短鲈乡麦食眉头不伸眇论木像南岳翩翔破山寺仆纍戕虐青钱学士日期三竿日僧寮哨哄沈钧儒神来之笔是非曲直实沈收果束题娑婆世界条祈王母娘娘卫符五技五斤手鲜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