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大風或洪水帶來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種的沙地。《新華半月刊》1958年第11期:“三十裡長的 黑海子 渠道就是用這種辦法将大小數十個沙丘拉平了,使五千多畝沙荒地變成水澆地。”亦省作“ 沙荒 ”。《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在 賈魯河 蜿蜒的長堤外面,有一片茫茫的沙荒。這飛沙撲臉的瘠薄的土地,是當年 黃水 留下的創傷。”
“沙荒地”是一個地理學術語,指因自然因素導緻地表被大量沙粒覆蓋、無法耕種的貧瘠土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沙荒地是由大風或洪水等自然力量帶來大量沙粒堆積形成的土地,其土壤貧瘠、保水能力差,通常不具備農業耕種條件。
如需進一步了解治理技術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中國土地治理史》等專業文獻。
《沙荒地》是一個成語,意為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帶。這個詞常用來形容環境荒涼、貧瘠、缺乏生機的地方。
《沙荒地》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和“艹”。其中,“氵”是表示水的部首,“艹”是表示草的部首。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3和9。
《沙荒地》源自古代的漢語,普遍使用于現代漢語,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漢字《沙荒地》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1. 這片土地經過多年的幹旱,已經變成了一片沙荒地。
2. 那個偏遠的山區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沙荒地,很少有人居住。
沙灘、荒地、沙漠、沙丘、沙塵暴
沙漠、沙地、荒漠、荒地
綠洲、肥沃、富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