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德性,德行。 三國 魏 嵇康 《與阮德如》詩:“君其愛德素,行路慎風寒。”《世說新語·賞譽》“ 桓 後遇見 徐寧 而知之” 劉孝标 注引《徐江州本事》:“ 徐寧 字 安期 。 東海 郯 人。通朗有德素,少知名。”《北史·王昕傳》:“ 楊愔 重其德素,以為人之師表。”《南史·謝靈運傳論》:“然 謝 氏自 晉 以降,雅道相傳, 景恒 、 景仁 以德素傳美, 景懋 、 景先 以節義流譽。”
德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指向人内在的高尚品德與純正素養,尤其強調這種品質的天然性、純粹性與持久性。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釋義:
指與生俱來或長期修養形成的崇高道德品質。《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高尚的品德和純正的素養”,強調其超越世俗功利的内在價值 。這一概念常與“清譽”“高風”等詞關聯,形容人物品性如素絹般純淨無瑕。
古人認為“德素”包含先天禀賦的道德光輝。《世說新語·德行》載魏晉名士評價人物時,常用“德素清華”形容其天性中的清朗高潔 。
經後天修養達到的道德高度,如《後漢書·黨锢傳》稱頌名臣“德素足以鎮俗”,指其德行積澱形成的社會感召力 。
“太保(王祥)居在正始中,德素足以儀刑天下。” 此處強調其品德堪為天下典範 。
“弘微德素端審,言行必謹。” 凸顯品德修養的端正與持重 。
權威參考來源:
“德素”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德”和“素”二字組成,主要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且風格樸實淡泊。以下是詳細解釋:
“德”指道德修養與仁愛善行,“素”則指質樸、淡泊不張揚。合稱“德素”,表示一個人内在德行深厚,外在舉止文雅,不追求浮華,體現内外兼修的特質。
該詞最早見于古籍,如三國時期嵇康的《與阮德如》詩:“君其愛德素,行路慎風寒”,用以勸誡友人保持高尚品德。《世說新語》中也提到“通朗有德素”,描述人物品行端正、淡泊名利的特點。
“德素”強調道德與質樸的結合,既可用于評價個人品格,也可作為文學表達中對理想人格的贊頌。
本圖逼廢畢天不動尊不射宿材望刺宥錯綜誕聖電磁妒疾豐敗服畏撫馭規訓焊炬好強惑疑見棄教書街彈戒脫激曆金镳玉絡矜恻金絡頭金人捧露盤就寝郡課句斟字酌開兆誇逐樂民流例籠蓋率馬以骥漫天遍野納禮甯武鵬擒破丢不答蒲龍艾虎清陰三覆三勢沙拉拉手實庶馐他大桃穰塌趿天大地大微疾偉絕蕪駁嗚囔遐睇項脊軒象玄香薰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