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沙荒地的意思、沙荒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沙荒地的解释

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1期:“三十里长的 黑海子 渠道就是用这种办法将大小数十个沙丘拉平了,使五千多亩沙荒地变成水浇地。”亦省作“ 沙荒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在 贾鲁河 蜿蜒的长堤外面,有一片茫茫的沙荒。这飞沙扑脸的瘠薄的土地,是当年 黄水 留下的创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沙荒地的汉语词典解释及权威释义如下:

沙荒地指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形成的以沙质土壤为主、植被覆盖率低的未利用荒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沙”指“细碎的石粒”,“荒地”即“未开垦或废弃的土地”,二者组合后特指沙化严重的贫瘠土地。

从构成特性看,沙荒地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1. 沙质土壤:地表覆盖松散沙粒,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学名词辞典》,中国农业出版社);
  2. 生态脆弱性:原生植被遭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中国地理百科》,中华书局);
  3. 土地利用限制:常规农作物难以生长,需特殊改良措施(《国土资源术语手册》,地质出版社)。

该词在《治沙工程术语》(GB/T 20485-2006)国家标准中被列为专业术语,明确其形成原因包含气候干旱、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复合因素。历史文献记载显示,该词最早见于1950年代黄河故道治理工作报告,现已成为荒漠化防治领域常用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沙荒地”是一个地理学术语,指因自然因素导致地表被大量沙粒覆盖、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沙荒地是由大风或洪水等自然力量带来大量沙粒堆积形成的土地,其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通常不具备农业耕种条件。

二、形成原因

  1. 风力作用:强风将沙漠或河滩的沙粒搬运至其他区域堆积(如沙丘移动)。
  2. 洪水冲刷:洪水携带泥沙在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沙质表层。
  3. 生态退化:原有植被破坏后,地表沙粒裸露并进一步扩散。

三、特征与影响

四、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治理技术或具体案例,可参考《中国土地治理史》等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饱贮不逾时参咨唱叛沉默寡言重映出敕聪敏打靶场丹跸颠颠涤雅底样二轮飞陛肺膈含盖横酷黄绅徽绋假冲讲款将竽践机俭正技击禁火日积想蠲化开价客民牢礼捞嘴连明连夜令草龙胡之痛笼里抓鸡免役迁黜清昼邱山启奏融镕儒儿埽穴犂庭深察深解身衣口食石蒲十七史双挂号説啕塑炼天才论田穉王济癖王舍城微暧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