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1期:“三十里长的 黑海子 渠道就是用这种办法将大小数十个沙丘拉平了,使五千多亩沙荒地变成水浇地。”亦省作“ 沙荒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在 贾鲁河 蜿蜒的长堤外面,有一片茫茫的沙荒。这飞沙扑脸的瘠薄的土地,是当年 黄水 留下的创伤。”
“沙荒地”是一个地理学术语,指因自然因素导致地表被大量沙粒覆盖、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沙荒地是由大风或洪水等自然力量带来大量沙粒堆积形成的土地,其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通常不具备农业耕种条件。
如需进一步了解治理技术或具体案例,可参考《中国土地治理史》等专业文献。
《沙荒地》是一个成语,意为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这个词常用来形容环境荒凉、贫瘠、缺乏生机的地方。
《沙荒地》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氵”和“艹”。其中,“氵”是表示水的部首,“艹”是表示草的部首。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3和9。
《沙荒地》源自古代的汉语,普遍使用于现代汉语,没有繁体字形式。
在古时候,汉字《沙荒地》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1. 这片土地经过多年的干旱,已经变成了一片沙荒地。
2. 那个偏远的山区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荒地,很少有人居住。
沙滩、荒地、沙漠、沙丘、沙尘暴
沙漠、沙地、荒漠、荒地
绿洲、肥沃、富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