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eelpiece]∶設計、安置在或構成某物的底部後跟的一塊東西
(2) [heel]∶鞋或襪挨近腳跟的部分
鞋後跟
腳跟。亦指鞋襪近腳跟的部分。 楊朔 《鴨綠江南北》:“他們在火裡穿來穿去,撲滅火,自己的鞋卻燒壞了,腳後跟燒起了泡。” 楊朔 《潼關之夜》:“我聽見警察從對面房間走出來,皮鞋後跟撞擊在穿堂的磚地上所發的聲響,漸漸地消失下去。”
後跟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基礎釋義(名詞)
指腳或鞋襪接近腳跟的部分。這是最常用且核心的含義,強調位置在“腳後部”或對應物品的“後部底端”。
例: 走路時後跟磨破了皮 / 這雙鞋的後跟有點高。
來源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42頁。該釋義為漢語規範詞典的權威解釋。
解剖學釋義(名詞)
特指人體足部骨骼結構中的跟骨(Calcaneus)。這是足部最大的一塊跗骨,構成足後部的隆起,直接接觸地面,在行走和站立中承受主要重量并提供杠杆作用。
例: 摔倒時後跟(跟骨)着地可能導緻骨折。
來源依據: 《運動解剖學圖譜》(第三版),顧德明、缪進昌 編著,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年,第292頁。此釋義明确了“後跟”在解剖學專業領域的對應術語及功能。
動作描述(動詞,較少用)
指緊隨其後、跟隨。此用法相對少見,更常用“跟隨”、“緊跟”等詞。
例: 他前腳剛走,你便後跟而至。(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第1580頁。該詞典收錄了此古語或方言中的動詞用法。
“後跟”主要作為名詞使用,指腳或鞋襪的後部,尤其在解剖學中專指跟骨;其動詞用法表示“跟隨”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後跟”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常見解釋及用法:
字面指代
指鞋、襪等物品靠近腳跟的部分。例如“鞋後跟”“襪子後跟”。
例句:楊朔在《鴨綠江南北》中提到:“腳後跟燒起了泡”,即描述鞋後跟部分的損傷。
結構釋義
可指某物體底部支撐或設計的部分,如鞋底後端的加固塊。
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阿多拜摺爆流泉扁蒲秧嬖禦士財團側妃谄慢纏擾産業尺兵寸鐵出生率簇蠶砥镞東女分段身趺跏蝮蜟工兵觚簡鴻稀鱗絶黃彩黃閤懽喜儉卑講度矯揉角試驕沓急聒錦套兒九死一生幾席亟淹凱元砍伐兩端厲精爲治鹿筋内聖外王帔肩屏祗破記錄棋格榮志山猺實況首逆蜀魂數家速旤瑣細太祖題扁同進士出身兔起凫舉香焰小百姓笑恰攜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