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埽墓的意思、埽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埽墓的解释

(1).《汉书·酷吏传·严延年》:“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东归,埽除墓地耳。” 颜师古 注:“言待其丧至也。”后以“埽墓”为等待祸发之典。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 南齐 徐文景 方贵盛,其父深忧之曰:‘我正当埽墓待丧耳。’”

(2).于坟上培土,清除荒草,并进行祭奠。 清 葆光子 《物妖志·介类·蟒》:“ 乾道 间, 歷阳 芮不疑 ,从父埽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埽墓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常用的“扫墓”相同,指在特定时节(如清明节、寒食节等)前往墓地祭奠、清扫和修整先人坟墓的传统习俗。以下从字源、释义及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一、字义解析

  1. 埽(sào)

    本义指“用树枝、秫秸等捆扎而成的护岸或堵水工具”,后引申为“清扫”之意。在“埽墓”中,“埽”通“扫”,表示清除杂草、整理环境的行为。《说文解字》释:“埽,弃也。从土,帚声。”段玉裁注:“埽,除秽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2. 墓(mù)

    指埋葬死者的坟茔。《礼记·檀弓》载:“墓,冢茔之地。”强调其作为祭祀场所的庄重性。

    来源:《礼记正义》(汉代郑玄注)。


二、词义解释

“埽墓”即清扫、修葺坟墓,并举行祭奠仪式。其核心包含两层含义:


三、文化背景与演变

  1. 起源:

    埽墓习俗可追溯至周代“墓祭”制度,最初为贵族礼仪,后逐渐民间化。唐代将寒食扫墓纳入礼制(见《唐会要》),宋代以后与清明节融合,成为全民习俗。

    来源:《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2. 社会意义:

    传统观念中,埽墓是“孝道”的实践,通过维护祖先居所体现“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同时具有凝聚家族、传承文化的作用。


四、相关文献佐证


五、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扫墓”为通用词,“埽墓”多见于古籍或方言。其内涵亦从家族祭祀扩展至公祭英烈(如烈士陵园扫墓),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仪式。

网络扩展解释

“埽墓”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典故隐喻(历史文献用法) 源于《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原句“埽除墓地耳”指严延年预见儿子将遭祸,要求其提前清理墓地等待丧事。后引申为“等待灾祸发生”的隐晦表达,如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埽墓待丧”即用此典。

二、实际行为(扫墓活动) 指传统祭扫坟墓的行为,包括:

补充说明:

  1. 注音为sào mù(拼音),其中“埽”为多音字,此处读第四声。
  2. 需注意区分典故用法与现代常用义,现代语境下多指实际扫墓行为,典故用法仅见于古籍引用。

建议需要深入考证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安故重迁拔河扳倒倍费璧诰常境常年朝烛赪霞尺波电谢串通大发展瞪愕吊审帝关地里鬼底码燔煨肥肠蜂迷蝶恋鲠咽工资总额珖琅馆僚贵异宦族呼扰简察解典铺紧治兰那了理冷调骊翰林将六典隆替落梅麻油磐维攀陟破说乾麨强盗稔慝慅慅沙霾神考戺陛失称逝往饰馔守筮司马门锁袱狪狪瓦棺弯弹窝窝凹凹下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