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赈的意思、散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赈的解释

为赈济灾民而分发粮食、财物。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採诗如散賑,寧滥毋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到 镇江 去贩了米粮到 蒙阴 散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官府或民间有组织地向灾民或贫苦人群分发救济钱粮的行为。它特指一种面对特定困难群体(尤其是受灾民众)进行的、临时性的实物或金钱救助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组合义:

    • 散:此处取“分发、发放”之意,强调将集中的物资分派出去。
    • 赈:指“救济、救助”,特指用钱、粮、衣物等物资帮助生活困苦或受灾的人。
    • 散赈:两字结合,精准描述了“分发救济物资”这一具体行为过程,是“赈济”的一种实施方式。
  2. 历史背景与应用场景:

    • 散赈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应对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或战乱导致民生凋敝时,政府(朝廷、官府)或民间慈善组织(如义庄、善堂、乡绅团体)采取的重要救灾措施。
    • 其形式主要是设立粥厂施粥,或在固定地点(如衙署、庙宇)或走村入户直接发放米粮、银钱、棉衣、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给登记在册或符合条件的灾民、贫民。
    • 散赈活动通常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的特点,旨在帮助受助者渡过最困难的时期。
  3. 与现代词汇的关联与区别:

    • 散赈是传统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精神与现代的“社会救济”、“救灾物资发放”、“扶贫救助”等概念一脉相承。
    • 相较于现代制度化、常态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传统的散赈更依赖于官方临时决策或民间自发组织,其覆盖范围、持续时间和规范性可能相对有限。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散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为赈济灾民而分发粮食、财物的行为。该词由“散”(分散、分发)和“赈”(救济)组成,强调通过物质分配帮助贫困或受灾人群。

二、历史背景与用例

  1. 清代文献记载: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提到“採诗如散賑,寧滥毋遗”,将收集诗歌比作救济行为,体现其广泛性。
    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也描述了“到镇江贩米粮到蒙阴散賑”的情节,反映实际赈灾场景。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或近代的慈善、救灾活动,如分发物资、设立粥厂等。

三、延伸意义

四、相关说明

部分词典将其归类为成语,但权威来源如汉典仅定义为普通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邦宰版刻崩颓变见不挂眼捕蛇者说楚房除落醇古疵痈倒垂莲电转儿丁一确二东窜西跳脰鸣恶虐蜂窝煤附列歌歌桂娥国恩黑油油核子能劫击荆篠进据九伯风魔军都客疾宽语苦差鲁文在手马缨名门莫不是摩莎平水仆从契合金兰热心肠赡老沙鳁诗礼人家淑丽俟时搜寥宿水飧风毯布逃迸退赃缊韠暡叆翁姑污暴吴二娘屋头枭蛇鬼怪些辞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