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衙的意思、三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衙的解释

(1). 宋 代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掌领禁军,谓之“三衙”。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旧制,侍卫亲军与殿前分为两司。自侍卫司不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止置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以来,侍卫一司,自分为二,故与殿前司列为三衙也。” 宋 黄庭坚 《次韵奉答吉邻机宜》:“千里折衝深寄此,三衙虚席看除谁?”

(2).三回。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忧愁杀,一日三衙,几度添白髮。”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套曲:“佇头凭阑,一日三衙。”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衙”是宋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衙是宋代中央统率禁军的三大军事机构,包括:

  1. 殿前司:掌管皇帝近卫军,负责宫廷守卫。
  2. 侍卫亲军马军司:统领禁军中的骑兵部队。
  3. 侍卫亲军步军司:统领禁军中的步兵部队。

二、历史渊源

三、职能特点

  1. 统兵权分离:三衙仅负责军队日常管理,调兵权归枢密院,实现“兵权分立”。
  2. 长官称谓:三衙最高指挥官分别称“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四、其他含义

元代文学中偶用“三衙”代指“三回”,如元杂剧《赵礼让肥》中“一日三衙”表示一日多次忧虑。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背景或职能细节,可参考权威来源:(查字典)、(搜狗百科)、(爱问教育)。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衙:词义解释

《三衙》是指古代中国的三个重要衙门,即尚书省、都统制府和提举衙门。也泛指官府、官衙。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衙》是由“衤”、“衙”组成。

部首“衤”,音义符号为“衣”,意为服装。此部首的写法即衣装的外观特征。

部首“衙”,音义符号为“虍”,意为官府门衙。此部首的写法即门前放着卫兵小虎。

来源和繁体

《三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左传》中,描述了官府的机构和职能。

在繁体字中,同样使用“三衙”这个词,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说文解字》中关于“三衙”的写法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基础的,表现出古代字形的特点。

例句

1. 在古代,官员要到三衙报告工作。

2. 三衙是帝王统治的核心机构。

组词

1. 衙门:指官衙的大门。

2. 衙役:执行官府任务的人员。

3. 衙官:担任官府职务的官员。

近义词

1. 官府:指政府机关,与三衙都表示官方机构。

2. 官署:指官方机关的机构名称。

反义词

乡村:指与官府相对应的农村地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