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晋的意思、三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晋的解释

战国 时 赵 、 韩 、 魏 三国的合称。 赵氏 、 韩氏 、 魏氏 原为 晋国 大夫, 战国 初,分 晋 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 山西省 别称。《战国策·赵策一》:“三 晋 合而 秦 弱,三 晋 离而 秦 强,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韩 、 赵 、 魏 灭 智伯 ,分其地。 三晋 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 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 于谦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陈去病 《自阳高县抵大同》诗:“云軿飞处射晴光, 三晋 云山接大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晋是中国历史地理中的重要概念,包含双重含义。从历史角度而言,它特指公元前5世纪由晋国分裂形成的韩、赵、魏三国,该事件标志着春秋时期向战国时期的过渡,《史记·晋世家》明确记载了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的史实。地理范畴上,三晋的核心区域涵盖今山西省全境及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

在文化传承中,三晋不仅是地域代称,更承载着青铜器铸造、法家思想的发源等文化遗产,《汉书·地理志》记载该地区“多山,民以耕战为业”。现代汉语中,“三晋”作为山西省的雅称,常见于文学作品与学术研究,其使用延续了历史脉络与地域认同。

网络扩展解释

“三晋”一词的含义可从历史与地理两个维度解释,具体如下:

一、历史含义

  1.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合称
    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端。此后,“三晋”成为韩、赵、魏三国的统称,见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2. 历史地理范围
    三晋故地涵盖今山西省全境、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及中部,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二、现代含义

  1. 山西省的别称
    随着历史演变,“三晋”逐渐成为山西省的代称。例如,现代语境中“三晋大地”即指山西全境。

  2. 广义与狭义之分

    • 广义: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故地(含今山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
    • 狭义:专指山西省,常见于当代文化、经济等领域。

三、补充说明

“三晋”一词承载了从诸侯国到地域文化的演变脉络,既是历史事件的代称,也是地域认同的符号。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或权威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耶娘本待别念冰人梹榔缠带谗嗾尘侣川蜀樗蒱词派倒执手版打甚不紧大言不慙德薄才鲜傎乱地祇坛二意飞布飞蝇垂珠凤帐革典骨出黄茅秋诙啁江调兼物脚孤拐晈洁羁鸿金鷄独立金鱼藻救治绝唱抉瑕掩瑜骏马换倾城口轻舌薄宽粹旷夫怨女僚侍伶仃孤苦鹿戏粘糊涅石篇秩牵罣牵弋耆龟曲悟热滚滚人相冗渎溽景弱弓善晓审册饰伪袜线雾起云涌下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