颡汗的意思、颡汗的详细解释
颡汗的解释
额上冒汗。表示惭愧、惶恐。 宋 文同 《夏日闲书墨君堂壁》诗之一:“冠带坐大暑,顙汗常涓涓。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 明 方孝孺 《吴氏二贤母哀辞》:“彼何人兮艳妇,夫尸在牀兮笑言詡詡,倾人宗兮殞人祀,地下逢之兮顙汗犹泚。”参见“ 顙泚 ”。
词语分解
- 颡的解释 颡 (顙) ǎ 额,脑门儿: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 汗的解释 汗 à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汗水。汗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汗马功劳。汗牛充栋。 汗 á 〔可(?)汗〕见“可”。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颡汗”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指额头(颡)冒汗,用于形容人因惭愧、惶恐或紧张而流汗的状态。例如宋代文同的诗句“冠带坐大暑,顙汗常涓涓”中,便以“颡汗”刻画了酷暑中穿戴整齐、内心惶恐不安的情境。
2.字形与结构
- “颡”的释义:读作sǎng,本义为额头,如《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中的用法。在“颡汗”一词中,特指额头部位。
- “汗”的读音:此处读hàn,指汗水,与“汗颜”中的“汗”含义相近,均表达因情绪波动导致的生理反应。
3.语境与用法
- 情感指向: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因羞愧、自责或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如明代方孝孺《吴氏二贤母哀辞》中“地下逢之兮顙汗犹泚”,借“颡汗”强化了人物内心的悔恨。
- 近义词:与“汗颜”“愧汗”等词义相近,但“颡汗”更突出额头出汗的具象表现。
4.文化关联
- 历史渊源:该词可追溯至宋代文献,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情绪与生理反应关联的细腻观察。
“颡汗”是一个兼具形象性与情感色彩的词语,通过额头冒汗的具象描写,生动传达出惭愧、惶恐的心理状态。其用法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现代语境中使用频率较低,但仍可在书面表达中作为修辞手段。
网络扩展解释二
颡汗
颡汗(sǎng hà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颡”和“汗”两个部分组成。
颡的拆分部首是页,共有12画。颡的古代汉字写法为顋,是额头的意思。例句:“他紧皱着颡头思考问题。”
汗的拆分部首是氵,共有6画。汗的古代汉字写法为㳽,表示出汗或汗水。例句:“运动后,我身上的汗水流了一身。”
颡汗一词的起源,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可考。在古代文献中,没有关于颡汗的具体解释。
繁体字中,“颡”可写作顙。繁体字通常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使用,与简体字有所不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确切难以考究,各地区和朝代有所不同。在传统的书法中,颡和汗的字体可能有些变化。
以下是颡汗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颡颈、颡骨、汗珠、汗液。
近义词:出汗、流汗。
反义词:止汗、不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