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藩的意思、三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藩的解释

(1).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 、 淮阳顷王 昞 、 济阴悼王 长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 党 惟荒忒。” 李贤 注:“谓 千乘 、 淮阳 、 济阴 并早殁也。”

(2).指 南朝 齐 之 会稽 、 南徐州 和 南兖州 。《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 李善 注:“ 子良 又为 会稽 太守、 南徐州 刺史、 南兖州 刺史,斯谓之三藩也。”

(3). 清 称 明 末之 福王 ( 朱由崧 )、 唐王 ( 朱聿键 )、 桂王 ( 朱由榔 )为三藩。参阅 清 杨陆荣 《三藩纪事本末》。

(4). 清 初封 明 降将 吴三桂 为 平西王 ,镇 云南 ; 耿继茂 为 靖南王 (后子 精忠 嗣),镇 福建 ; 尚可喜 为 平南王 ,镇 广东 ,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 , 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 ,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继反 清 ,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 , 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 ,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继反 清 ,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藩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指中国历史上清初分封的三位汉族藩王及其辖地。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指清朝初期受封于南方边疆的三位藩王: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袭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典网)

  2. 引申含义

    “三藩”一词亦代指这三股割据势力及其引发的历史事件(如“三藩之乱”),强调其军事自治权与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性。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背景补充


三、权威引用参考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明确将“三藩”定义为“清初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注:耿精忠之父)三支地方势力”。

    查看来源(汉典网)

  2. 《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

    详述三藩的军事割据性质及“三藩之乱”始末,强调其“动摇清廷统治”的历史影响。

    查看来源(中国百科网历史频道)

  3. 《辞海》词条解析

    指出“三藩”是“清初分封制度产物”,并分析其“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的政治矛盾。

    查看来源(辞海在线)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辞书定义及历史文献,确保释义的准确性与学术性。

网络扩展解释

“三藩”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清朝初期的“三藩”

定义:指清初分封的三位汉族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
背景:

  1. 清朝入关后,因八旗兵力不足,需借助明朝降将平定南方。吴三桂等人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南明政权有功,被分封为藩王。
  2. 三藩在辖地拥有极大权力,包括军队、税赋和地方治理权,逐渐形成割据势力。

后续事件: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撤藩,引发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发动“三藩之乱”,历时8年方被平定。


二、其他历史时期的“三藩”

  1. 汉代:指汉明帝的三个儿子——千乘哀王刘建、淮阳顷王刘昞、济阴悼王刘长(见《后汉书》)。
  2. 南朝齐:指会稽、南徐州、南兖州三地,因南齐宗室萧子良曾兼任三地官职而得名。
  3. 明末:清初文献中,亦将南明政权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合称“三藩”。

三、总结

“三藩”最常见的含义是清初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其割据势力引发的“三藩之乱”是清朝巩固统一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他历史时期的用法相对少见,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安枕而卧百二山河兵力睥睨不紧叉巴子谄交超离朝天彻歌出言成章达经瞪眼咋舌电闪典雅第使迵迵斗合逗趣顿咽讹佚封蜡格苗光陆秃灌区孤饭咕咙花国建军溅水巾褚诀籙康庄大道拷较琅邪台老子长孙靓艳力田里通外国砻鍊率带漫剥棉絮麋醢狞飈拟死欧骆丘壑丘垄取当三色堇扫星私敌所有制讨蹙脱樊稳靠温庭筠些儿子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