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藩的意思、三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藩的解释

(1).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 、 淮阳顷王 昞 、 济阴悼王 长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 党 惟荒忒。” 李贤 注:“谓 千乘 、 淮阳 、 济阴 并早殁也。”

(2).指 南朝 齐 之 会稽 、 南徐州 和 南兖州 。《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 李善 注:“ 子良 又为 会稽 太守、 南徐州 刺史、 南兖州 刺史,斯谓之三藩也。”

(3). 清 称 明 末之 福王 ( 朱由崧 )、 唐王 ( 朱聿键 )、 桂王 ( 朱由榔 )为三藩。参阅 清 杨陆荣 《三藩纪事本末》。

(4). 清 初封 明 降将 吴三桂 为 平西王 ,镇 云南 ; 耿继茂 为 靖南王 (后子 精忠 嗣),镇 福建 ; 尚可喜 为 平南王 ,镇 广东 ,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 , 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 ,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继反 清 ,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 , 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 ,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继反 清 ,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藩”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清朝初期的“三藩”

定义:指清初分封的三位汉族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
背景:

  1. 清朝入关后,因八旗兵力不足,需借助明朝降将平定南方。吴三桂等人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南明政权有功,被分封为藩王。
  2. 三藩在辖地拥有极大权力,包括军队、税赋和地方治理权,逐渐形成割据势力。

后续事件: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撤藩,引发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发动“三藩之乱”,历时8年方被平定。


二、其他历史时期的“三藩”

  1. 汉代:指汉明帝的三个儿子——千乘哀王刘建、淮阳顷王刘昞、济阴悼王刘长(见《后汉书》)。
  2. 南朝齐:指会稽、南徐州、南兖州三地,因南齐宗室萧子良曾兼任三地官职而得名。
  3. 明末:清初文献中,亦将南明政权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合称“三藩”。

三、总结

“三藩”最常见的含义是清初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其割据势力引发的“三藩之乱”是清朝巩固统一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他历史时期的用法相对少见,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藩的意思

《三藩》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作名词,意思是指三位军事将领一起推翻统治者,建立自己的政权。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三藩》的部首为草字头(艹)和艸字底(藉),共有10个笔画。

来源

《三藩》这个词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藩割据时期,即清朝康熙年间,三位军事将领(吴三桂、耿精忠、施琅)相继背叛朝廷,建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这段历史被称为三藩之乱。

繁体

《三藩》的繁体字为「三藩」。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藩」的字形与现在略有不同。它由「艸」字底和「番」字顶组成,意为草木茂盛的地方。

例句

1. 三藩之乱导致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混乱。

2. 这次政变中,三藩军队占领了重要的城市。

组词

藩属、藩王、藩篱、藩国、藩镇。

近义词

一统、兵变、割据。

反义词

统一、统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