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耕籍的意思、耕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耕籍的解釋

見“ 耕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耕籍"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國家禮儀制度,全稱為"耕籍禮"或"親耕禮",指帝王在春耕時節親自扶犁耕田的儀式性活動。該詞由"耕"(耕作)和"籍"(通"藉",即藉田)組合而成,最早見于《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親載耒耜……躬耕帝藉。"

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層面:

  1. 政治象征:帝王通過模仿農事動作(如"三推三反"),宣示"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漢書·文帝紀》記載漢文帝"始開籍田",确立其為國家典制。
  2. 天人感應:儀式包含祭祀先農(神農氏)、祈年等環節,《清史稿·禮志》載乾隆帝行耕籍禮時"詣先農壇緻祭",體現君權神授的宇宙觀。
  3. 勸課農桑:據《唐六典》記載,唐代形成"皇帝三推、王公五推、卿士九推"的等差制度,通過等級化儀式強化重農政策。

該禮儀自周代延續至清末,北京先農壇現存清代藉田遺址。現代漢語中,"耕籍"作為曆史詞彙,常見于典章制度研究及古代禮儀複原等學術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耕籍”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1. 基本定義
    亦作“耕藉”“耕耤”,指古代天子、諸侯在春耕前舉行的儀式,需親自耕作一塊特定田地(稱為“籍田”),種植用于祭祀的谷物,以此象征重視農業、勸勉百姓務農。

  2. 禮儀規範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不同等級的官員在儀式中推犁的次數不同:

    • 天子三推:象征性地扶犁三次;
    • 三公五推:高級官員五次;
    • 卿、諸侯九推:其他貴族九次。
  3. 曆史沿革
    此制度從周代延續至清末,曆代帝王多遵循。例如《宋書·禮志》提到晉代要求諸侯“修耕籍之義”,而《舊唐書》記載唐玄宗甚至“進耕五十餘步”以強調重農。

  4. 政治意義
    通過儀式強化“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同時為祭祀提供專用谷物,兼具宗教與政治功能。

補充說明
“耕籍”與“耕藉”為異形詞,部分文獻中混用,但核心含義一緻。該禮儀在清末被廢除,标志着傳統農業社會禮儀體系的終結。

别人正在浏覽...

标鮮才數參定曹王超雪癡魔傳帖炊沙作飯春作出賽初時到此為止點脣典籤鞮瞀娥翠斐如風旆氛昬滾筒歡駭花鳥畫溷迹蹇鈍椒宮腳驢叫天子家養解纾來者藍礬狼筋狼踞籬牢犬不入陵柏樓台爐鑄茫昧廟議默默無聲甯考皮子面情竅秋興睿聖入贅撒手鐧省煩從簡蓍簪霜峰鼠耳肆毆送盞蘇莫遮跆籍歎慨通德屠殘讬物寓興橡皮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