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賜封,分封。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考翼佐 世祖 ,匡復郊廟,錫封茅土。”
錫封是古代文書封存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以金屬錫為材料制作的密封标識,常見于官方文書、賞賜憑證或重要信函的封裝環節。《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用錫丸封緘的文書”,特指通過熔錫固封的防僞措施。
從曆史制度角度,錫封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辭源》指出,周朝已出現“以金、錫為封”的禮制,其中錫封多用于諸侯朝觐時呈遞的奏章,通過熔錫覆蓋文書接縫處,形成不可逆的密封标記。唐代《唐六典》記載,尚書省頒發敕書時需“以錫镕注之”,确保文書傳遞過程中不被私啟。
在具體形制方面,《中國曆史大辭典》描述錫封包含三個要素:一是錫丸(熔化的錫液凝固形成的密封塊),二是封印文字(常刻官職或機構名稱),三是封泥痕迹(與簡牍封緘配套使用)。這種多重防僞設計使得任何擅自啟封行為都會留下破壞痕迹。
古籍中可見相關例證,《周禮·秋官》記載“凡邦之使節,山國用虎節,澤國用龍節,皆金為之,輔之以錫封”,說明不同等級的憑證對應不同材質的封印系統。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多件明清诰命文書仍保留完整錫封,為研究古代文書制度提供了實物佐證。
“錫封”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基本含義:用錫密封物品,比喻封存或保存重要事物。
來源:出自《左傳·文公十五年》記載的晉國故事。晉文公為保護犯罪的大夫子,将其罪證用錫封存于國庫,避免外洩。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對珍貴物品或秘密的保護,如“錫封古籍”“錫封檔案”等。
基本含義:指“賜封”或“分封”,即君主授予爵位、土地等。
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左傳》或漢代碑銘材料。
挨凍受餓巴黎公社變揭别名茶茗倡肆長隧騁逐癡蟲重慶窗牖德士電唁斷木掘地恩敬飯帚鳳盉服媚符信躬稼規冀橫坂哼唧淮王鷄狗黃昙子花前月下珲春緘藏解匠解元基隆市井蛙拘纏潏波勞遺離宮别舘榴彈路在口邊媚承苗脈民萌盼禱跑圓場疲黎拑秣遷替全直榮薦乳白色首免私力唐山桃楫填充通濫鄉兵枭徒愶愶寫意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