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耧的意思、鋤耧的詳細解釋
鋤耧的解釋
耕種薅鋤。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七八回:“這時已到了六月底,夏莊稼都收割完了,秋莊稼也鋤耧過了。”
詞語分解
- 鋤的解釋 鋤 (鋤) ú 弄松土地及除草的工具:鋤頭。鐵鋤。 耪,弄松土地及除草:鋤草。鋤耘。鋤地。 鏟除:鋤奸。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耧的解釋 耧 (耬) ó 播種用的農具,前邊牽引,後邊人扶,可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耧車。耧犁。耧播(用耧播種。亦稱“耩地”)。 筆畫數:; 部首: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鋤耧”為古代農事活動中使用的複合型農具名稱,其含義可從詞源與功能角度解析:
-
單字訓诂
- 鋤:《說文解字》釋作“立薅所用”,指站立除草的工具,後泛指松土、培土的鐵制農具。東漢《釋名·釋用器》載“鋤,助也,去穢助苗長也”,強調其助耕特性(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耧:即耧車,西漢趙過發明,《王祯農書》稱“耧,種具也。似犁而小,三犁共一牛”,特指具備開溝、播種功能的複合農具(來源:王祯《農書》卷十二)。
-
複合詞考釋
“鋤耧”可能指兩種關聯農具的協同使用,或特指帶有鋤土功能的改良耧具。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北方旱作區存在“鋤耧并作”的耕作方式,即先用鋤具松土,再以耧車完成播種(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
-
農史佐證
清代《授時通考》載“鋤耧之法,因地制宜”,顯示該工具組合曾適應不同地域的耕作需求。考古發現漢代畫像石中存在人扶三腳耧、後隨鋤具的耕作場景(來源: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古代農具圖鑒》)。
注:因該詞屬專業古農具術語,現代詞典收錄有限,建議結合《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中華農器圖譜》等專業文獻深化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鋤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chú lóu(注音:ㄔㄨˊ ㄌㄡˊ)
- 字義:
- 鋤:指農具“鋤頭”,用于翻土、除草等田間勞作。
- 耧:原指一種播種農具(如“耧車”),此處引申為耕作動作。
- 合成詞義:指耕種過程中的除草、松土等農事活動,強調田間管理的辛勤勞動。
使用場景
- 文學引用:例如《呂梁英雄傳》中提到:“秋莊稼也鋤耧過了”,描述農民在夏收後對秋季作物的田間管理。
- 比喻義:可引申為對事務的細緻打理,如“人生如田地,需勤加鋤耧”。
補充說明
- 近義詞:耕種、耕耘、薅鋤。
- 文化内涵:體現了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的重要性,常用于褒揚勤勞品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擴展用法或方言變體,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八八席包絡巴西暖流北土僰道車師弛罟椿芽得佛雕剿對景挂畫費城豐侈附親高古貴手讙趣回飙回音壁計局經營擘劃近史君子動口不動手看青溘先朝露窺視髡頓立身揚名龍辇旅升買櫂貌色眀眀墨花目豔盤嶔配尼西林辟方乞墦全程日景日居月諸戎馬善群深憲時熟熟落四面思想抛錨松話聳躍孫壻太微太陰煉形棠棣韬谲聽牆根通聯外論晞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