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齊的意思、散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齊的解釋

亦作“ 散齋 ”。1.古禮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禦不樂不吊,謂之“散齋”。齊,後多作“齋”。《禮記·祭義》:“緻齊於内,散齊於外。” 鄭玄 注:“散齊,七日不禦不樂不弔耳。”《禮記·祭統》:“散齊七日以定之,緻齊三日以齊之。”又封建王朝皇帝祭社稷太歲等壇,行散齋,即在宮中齋戒,以别于祭天地等之行緻齋。 漢 馬融 《東巡頌》:“散齋既畢,越翼良辰,棫槱增構,烈火燔燃。”《宋書·禮志一》:“殷祠,皇帝散齋七日,緻齋三日。”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天地、宗廟、神州地祇、太社、太稷、五方帝、日月、太一、九宮貴神、蠟祭百神、太廟奏告,并為大祠,散齋四日,緻齋三日。”

(2).謂齋戒期滿。 唐 白居易 《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詩:“散齋香火今朝散,開素盤筵後日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齊(sǎn qí)是古代中國祭祀禮儀中的重要環節,特指典禮前七日齋戒期的後三日。其核心含義如下:

  1. 禮儀階段定義

    散齊與“緻齊”共同構成“七日戒”,屬正式祭祀前的預備儀式。前四日為“緻齊”(專注收斂心神),後三日為“散齊”,通過調整行為與環境,使參與者逐步進入莊敬狀态。《周禮·天官·大宰》載:“祀五帝……前期十日,帥執事而蔔日,遂戒。及執事,視滌濯,及納亨,贊王牲事。及祀之日……王服大裘而冕,帥執事而蔔日,遂戒。”鄭玄注明确指出戒期包含“散齊”“緻齊”兩階段。

  2. 行為規範

    散齊期間需遵守特定禁忌:禁食葷腥(蔥、蒜等辛臭食物)、不參與娛樂、不吊喪問疾、避免穢語,以淨化身心。《禮記·祭義》強調:“緻齊于内,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孔穎達疏解“散齊”為“散適外在行為”,即通過外在約束引導内在虔誠。

  3. 詞源釋義

    “散”指行為活動的適度外展(非完全封閉),“齊”通“齋”,意為齋戒。清代學者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釋:“散齊七日,戒也;緻齊三日,齊也。”說明散齊是齋戒的初步階段,重在行為規範,為後續深度齋心(緻齊)奠定基礎。

  4. 文化意義

    散齊體現了古人“由外及内”的禮教思想,通過儀式化的行為約束實現精神淨化。據《儀禮·士虞禮》記載,士階層的祭祀也需“七日戒,三日宿”,可見該制度貫穿于周代祭祀體系,是維系“敬天法祖”倫理的重要實踐。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依據學術規範标注文獻版本。現代辭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電子版:http://hd.cnki.net/kxhd/,但需訂閱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散齊”是一個古代禮儀相關的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定義

“散齊”亦作“散齋”,指古代祭祀前的齋戒階段。根據《禮記》記載,祭祀父母前需進行為期七天的“散齋”,期間需遵守不禦(不近女色)、不樂(不參與娛樂)、不吊(不參與喪事吊唁)等規定。這一階段旨在通過外在行為的節制,使内心逐漸進入莊重狀态,為後續的“緻齋”(更嚴格的齋戒)做準備。

2.禮儀流程

3.其他引申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散齊”也指齋戒期滿後的狀态。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詩句“散齋香火今朝散”,即描述齋戒結束後的場景。

4.現代語境中的用法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語境中“散齊”可能被誤用為“分散後重新聚集”之意(如部分詞典提及的成語解釋),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以古代禮儀含義為核心理解。

“散齊”主要與古代祭祀禮儀相關,強調通過漸進式齋戒達到身心肅穆的狀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祭義》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隱安德百分比稗官野史倍常鴘轉避面成員電揮電子陶瓷殿最帝載洞天福地敚攘風窦輔車相将供果公有制經濟簂步搖孤銳揮毫落紙蹇足急遞鋪借耀進擢譏議快牛欄栅量币良莠不齊廉吏六一泉濾色鏡忙郎妙楷秘鑰木鳳銜書粘附農業生産乾裂棋枰求馬唐肆全牛泉源驅執聲靈省錢事局石濑暑吏訟書踏滾木太陽電池炭場頭鬓文字飲翔抱象壽相業蠍蠍蜇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