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齊的意思、散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齊的解釋

亦作“ 散齋 ”。1.古禮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禦不樂不吊,謂之“散齋”。齊,後多作“齋”。《禮記·祭義》:“緻齊於内,散齊於外。” 鄭玄 注:“散齊,七日不禦不樂不弔耳。”《禮記·祭統》:“散齊七日以定之,緻齊三日以齊之。”又封建王朝皇帝祭社稷太歲等壇,行散齋,即在宮中齋戒,以别于祭天地等之行緻齋。 漢 馬融 《東巡頌》:“散齋既畢,越翼良辰,棫槱增構,烈火燔燃。”《宋書·禮志一》:“殷祠,皇帝散齋七日,緻齋三日。”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天地、宗廟、神州地祇、太社、太稷、五方帝、日月、太一、九宮貴神、蠟祭百神、太廟奏告,并為大祠,散齋四日,緻齋三日。”

(2).謂齋戒期滿。 唐 白居易 《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詩:“散齋香火今朝散,開素盤筵後日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齊”是一個古代禮儀相關的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定義

“散齊”亦作“散齋”,指古代祭祀前的齋戒階段。根據《禮記》記載,祭祀父母前需進行為期七天的“散齋”,期間需遵守不禦(不近女色)、不樂(不參與娛樂)、不吊(不參與喪事吊唁)等規定。這一階段旨在通過外在行為的節制,使内心逐漸進入莊重狀态,為後續的“緻齋”(更嚴格的齋戒)做準備。

2.禮儀流程

3.其他引申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散齊”也指齋戒期滿後的狀态。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詩句“散齋香火今朝散”,即描述齋戒結束後的場景。

4.現代語境中的用法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語境中“散齊”可能被誤用為“分散後重新聚集”之意(如部分詞典提及的成語解釋),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以古代禮儀含義為核心理解。

“散齊”主要與古代祭祀禮儀相關,強調通過漸進式齋戒達到身心肅穆的狀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祭義》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齊》是什麼意思

《散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分散、分開,解散聚集在一起的東西,使之彼此分散。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齊》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竹)和“齊”(齊字底部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來源

《散齊》最早見于《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敬仲無子,以妻弟,會者多,數取各屬,分散齊民。”意指田敬仲去世後,他沒有兒子,把財産分散給親戚,安置各地的百姓。

繁體

在繁體字中,同樣使用“散齊”來表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散的寫法為“⺮”的繁體字形,齊的寫法為騎首加齊字旁。

例句

1. 解散齊全集合了一天的努力。

2. 他把房間裡散齊的書都整理好了。

組詞

散布、散步、散漫、散失、齊全、齊心協力、齊頭并進、齊心合力。

近義詞

分散、擴散、離散、散開。

反義詞

集中、聚集、團結、凝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