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射的意思、貼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射的解釋

宋 代所實行的一種有關茶葉買賣的稅收制度。商人直接向園戶買茶,茶官居中估價,以估定價與園戶的實際售出價之間的差額入官。茶亦須先經官驗定,園戶不得私售。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二》:“ 淳化 二年,令商賈就園戶買茶,公於官場貼射,始行貼射法。”《宋史·食貨志下五》:“其法以十三場茶買賣本息併計其數,罷官給本錢,使商人與園戶自相交易,一切定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 舒州 、 羅源 場茶,斤售錢五十有六,其本錢二十有五,官不復給,但使商人輸息錢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輦茶入官,隨商人所指予之,給券為驗,以防私售,故有貼射之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貼射”是宋代實行的一種茶葉專賣與稅收制度,其核心在于通過官方介入調控茶葉交易,确保稅收收入。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基本運作

貼射法允許商人直接向茶農(園戶)購買茶葉,但交易需在官方監管下進行。茶官會對茶葉進行估價,商人需按官方定價與茶農實際售價的差額向官府繳納稅費。例如,若官方估價為每斤56文,而茶農實際售價為25文,商人需繳納31文的差額稅。

2.實施方式

3.曆史背景

此法始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最初在舒州、羅源等十三處茶場試行,後成為宋代茶法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沈括《夢溪筆談》和《宋史·食貨志》均記載了其具體操作。

4.目的與影響

5.局限性

貼射法雖簡化了流程,但實際執行中因估價偏差、商人壓價等問題,導緻茶農利益受損,後期逐漸被“交引法”等替代。

總結來看,貼射法是宋代嘗試平衡茶農、商人與官府利益的稅收創新,體現了古代專賣制度的特點與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貼射

貼射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手或工具将物體平貼到指定的位置上。它可以用來描述将一張海報貼在牆上,或将一張标籤貼在物品上。

拆分部首和筆畫:貼(立部)+ 射(射部),部首分别是立和射,總筆畫為10畫。

來源:貼射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自古以來便有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它常被用于形容将某物貼到特定的位置上。

繁體:貼射(台灣)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特殊古字寫法。

例句:
1. 他貼射了一張海報在牆上。
2. 請你把這個标籤貼射在箱子上。

組詞:登貼、貼畫、貼條、貼紙、貼畫、貼面、貼心、貼身

近義詞:粘貼、壓貼、附貼、貼海報、貼标籤

反義詞:剝離、取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