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說話遲鈍木讷。蹇,通“ 謇 ”。《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或偶有敷陳,稍愜聖旨,怯懦蹇訥者,口雖奏而未盡其心;姦詐辯詞者,言雖當而未必有理。”
“蹇讷”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iǎn nè,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說話遲鈍、木讷,形容人言語不流暢或反應遲緩的狀态。其中:
文獻例證
該詞在《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中有用例:“怯懦蹇讷者,口雖奏而未盡其心”,描述臣子因性格拘謹而表達不暢的情景。
近義與反義
補充說明
“蹇”在古漢語中多指行動遲緩(如“蹇步”),但在此詞中特指語言障礙;“讷”則強調内在表達的遲滞感,兩者結合突顯了内外皆顯笨拙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愛站小工具等來源。
蹇讷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或動作行為語塞、遲緩懶散的狀态。它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遲鈍、行動不靈活、态度遲緩。這個詞可以指某人的性格懶散,或者在某個特定的情況下,某人出于某種理由而行動遲緩。
蹇讷的拆分部首為 "足",以及 "讠" (表示言語)和 "言" (語言)兩個部首。
蹇讷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蹇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南山有台》之中。後來,在漢代的時候,蹇讷逐漸成為描述一個人辭讓不言的狀态的代詞。《漢典》也提到蹇讷有時表示愚笨、沉默不語,或者代表行動不敏捷、局促不安。
蹇讷的繁體表達為「踐訥」。
古時候,蹇讷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蹇字有兩種古字形變體,一種是「」,另一種是「」。讷字在古代被寫作「訥」。
1. 他蹇讷的反應讓人困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麼。
2. 這位經理對于新項目總是顯得蹇讷,無法做出決策。
3. 她的蹇讷性格使得她在交際方面有所欠缺。
蹇廢、愚蹇、蹇滞、蹇拙、蹇故、蹇利。
遲鈍、呆笨、愚蠢、磨蹭。
敏捷、伶俐、靈活、機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