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其主要優點是:單位的選取有可靠的标準;各基本單位(長度、質量)間有密切聯繫;采取十進位制。創始于 法國 ,1875年, 法 、 德 、 美 、 俄 等十七國的代表在 巴黎 籤訂米突公約,并成立國際計量局,規定幾個基本單位,又稱主單位:(1)長度單位為米,代號m。(2)質量單位為千克(公斤),代號kg。(3)容量單位為升,代號I。由基本單位推導出的單位叫導出單位,如面積的單位平方米。國際公制簡稱公制,也叫米制。我國*********在1959年6月公布,确定國際公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
“國際公制”一般指國際通用的度量衡系統,即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它是現代科學、工業和貿易中最廣泛使用的計量标準,具有以下核心特點:
基本單位
國際公制以7個基本單位為基礎:
十進制與标準化
所有導出單位(如牛頓、焦耳等)均通過基本單位以十進制倍數或分數(如千、毫、微)擴展,便于計算和轉換。例如:1千米=1000米,1厘米=0.01米。
曆史背景
公制起源于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旨在統一混亂的傳統計量方式。1875年《米制公約》籤訂後,國際公制逐步成為全球标準,目前幾乎所有國家(除美國等少數地區外)均采用。
優勢
與英制的區别
英制單位(如英寸、磅、華氏度)主要在美國等少數地區使用,其單位間換算複雜(如1英裡=1760碼),而國際公制完全基于十進制,更符合現代需求。
若需更詳細的技術定義(如“1米”的光速定義或“1千克”的普朗克常數關聯),建議參考國際計量局(BIPM)的官方文件。
國際公制是指國際上通用的計量單位系統。其中,“國際”表示該制度在全球範圍内適用,“公制”則表示該制度采用十進制制。
《國際公制》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國”字(部首:囗,總筆畫:8),“際”字(部首:阝,總筆畫:6),“公”字(部首:八,總筆畫:4),“制”字(部首:刀,總筆畫:2)。
國際公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即18世紀末。法國政府為了推動社會進步,提出了使用十進制計量單位系統的建議,使得計量更加簡便、精确,并且容易推廣和通用。
《國際公制》的繁體字為《國際公制》。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定差異。例如,“制”字在古代寫作“㣺”,“公”字在古代寫作“㐬”,“際”字在古代寫作“禸”。
國際公制的推廣和使用,使得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促進了全球化進程。
國際、公制、計量、單位、系統、進制、推廣、通用、社會、精确、全球化
國際标準、國際度量法、國際公制度
英美度量制、英制、英鎊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