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袵裳”。衣裳。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絹人書畫》:“人以通草為面,綾羅為袵裳。”
“衽裳”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組合後衽裳可理解為「衣襟與下裳」,代指整套服飾,如清代文獻記載「绫羅為衽裳」(《聞見異辭·絹人書畫》)。
需注意與「衣裳」的區别: | 詞彙 | 側重角度 | 使用場景 | |--------|----------------|----------------| | 衣裳 | 整體服飾 | 日常通用 | | 衽裳 | 衣襟+下裳結構 | 文學/禮儀描寫|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仿古文學創作中。如需更詳細例證,可查閱《聞見異辭》原文或漢代服飾制度研究資料。
《衽裳》是指古代兒童穿的褲子,也稱為“辟裳”,多用于表達對兒童或幼兒的美稱。
《衽裳》的部首是“衣”(yī),左右結構。
《衽裳》的筆畫數為9畫。
《衽裳》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楚辭·離騷》。繁體字為「衽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包括《衽裳》這個詞也有相應變化。
《辭海》中記載了古時候的寫法:辶+堇+羊。
1.小花穿上一身紅色的《衽裳》,看起來非常可愛。
2.奶奶給孫子縫制了一條漂亮的《衽裳》,孫子非常喜歡。
衽衣、衽履、衽領、衽辱、衽藉、衽席。
辟裳、兒裳、童裳。
成人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