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 東門吳 喪子而能處之曠達。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王夷甫 悼子,悲不自勝,異 東門 之達也。”參見“ 東門吳 ”。
“東門之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人在遭遇重大悲痛時仍能保持豁達的心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指戰國時期人物東門吳在喪子後表現出的曠達态度。據《戰國策·秦策三》記載,東門吳面對他人對其“子死不憂”的質疑時,回應道:“吾嘗無子,無子時不憂;今子死,乃即與無子時同也。”
引申義
後泛指失去親人或遭遇不幸時,仍能以寬廣的胸懷坦然面對,強調超脫于悲痛的境界。
文獻記載
該典故最早見于《戰國策》,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勉學》中亦引用此例,對比王夷甫喪子時的悲痛,反襯“東門之達”的豁達。
用法示例
多用于描述面對重大打擊時的心理狀态,常見于文學評論或哲學讨論中,如:“人生無常,當效東門之達。”
近義表達
類似成語有“鼓盆而歌”(莊子喪妻後擊缶而歌),均體現道家“齊生死”的哲學觀。
文化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死、得失的辯證思考,倡導以自然之道化解人生苦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戰國策》原文或《顔氏家訓》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