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蘘荷。參見“ 蘘荷 ”。
(2).指稿稈之類。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收種》:“先治而别埋,還以所治蘘草蔽窖。” 石聲漢 注:“‘蘘’,整理莊稼所賸下的藁稈、枯葉、稃殼……合稱為‘穰’,也可寫作‘蘘’。”
"蘘草"一詞在古籍中有兩個主要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植物名稱(對應"蘘荷") 指姜科植物蘘荷(Zingiber mioga),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及日本。其根莖可食用,《本草綱目》記載有藥用價值,嫩花序常作調味品。該植物在古農書中多稱"蘘荷"。
二、農業術語(指稿稈) 特指農作物的稭稈、枯葉等殘留物。北魏《齊民要術》記載其用途:"先治而别埋,還以所治蘘草蔽窖",指用稭稈覆蓋窖藏物以保溫防潮。此處"蘘"通"穰",泛指農作物殘體。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日常交流建議優先使用"蘘荷"或"稭稈"等現代通行詞彙。對古籍研究時,應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蘘草》(yáng cǎo)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具有良好草本特性的植物。拆分部首是“艹”和“木”,部首分别代表着植物和樹木。這個詞的總共有13個筆畫。
《蘘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體字。根據古代的文獻記載,繁體字為「蘘」,字形上部是「艹」表示植物,下面是「湯」的明,表示發音。後來,由于漢字簡化的需要,繁體字「蘘」的下半部分被統一化為「草」的「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蘘草」是以繁體字「蘘」來表示的。古代的字形非常複雜,與現代簡化字有很大的區别。在繁體字「蘘」的字形中,上半部分是由三個虛構的棘字組成的,下面是字「湯」的明,表示發音。這種字形在古代常被用來表示植物的名稱。
1. 這片庭院的角落裡長着一叢蘘草,給整個空間增添了一抹綠意。
2. 在農田裡種些蘘草,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水分。
3. 這種蘘草被認為具有藥用價值,可以用來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相關組詞:蘘葉、蘘果、蘘枝,蘘蘇。
近義詞:葉薩草、薜荔。
反義詞:荊棘、冷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