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蘘荷。参见“ 蘘荷 ”。
(2).指稿秆之类。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收种》:“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蘘草蔽窖。” 石声汉 注:“‘蘘’,整理庄稼所賸下的藁秆、枯叶、稃壳……合称为‘穰’,也可写作‘蘘’。”
"蘘草"一词在古籍中有两个主要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植物名称(对应"蘘荷") 指姜科植物蘘荷(Zingiber mioga),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及日本。其根茎可食用,《本草纲目》记载有药用价值,嫩花序常作调味品。该植物在古农书中多称"蘘荷"。
二、农业术语(指稿秆) 特指农作物的秸秆、枯叶等残留物。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其用途:"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蘘草蔽窖",指用秸秆覆盖窖藏物以保温防潮。此处"蘘"通"穰",泛指农作物残体。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日常交流建议优先使用"蘘荷"或"秸秆"等现代通行词汇。对古籍研究时,应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蘘草》(yáng cǎo)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一种具有良好草本特性的植物。拆分部首是“艹”和“木”,部首分别代表着植物和树木。这个词的总共有13个笔画。
《蘘草》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体字。根据古代的文献记载,繁体字为「蘘」,字形上部是「艹」表示植物,下面是「湯」的明,表示发音。后来,由于汉字简化的需要,繁体字「蘘」的下半部分被统一化为「草」的「艹」。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蘘草」是以繁体字「蘘」来表示的。古代的字形非常复杂,与现代简化字有很大的区别。在繁体字「蘘」的字形中,上半部分是由三个虚构的棘字组成的,下面是字「湯」的明,表示发音。这种字形在古代常被用来表示植物的名称。
1. 这片庭院的角落里长着一丛蘘草,给整个空间增添了一抹绿意。
2. 在农田里种些蘘草,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水分。
3. 这种蘘草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相关组词:蘘叶、蘘果、蘘枝,蘘苏。
近义词:叶萨草、薜荔。
反义词:荆棘、冷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