诎曲的意思、诎曲的详细解释
诎曲的解释
屈曲。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案始有相,相又有名,谓之喙鸣。名者,声之音均詘曲,以是命相若终。”
词语分解
- 诎的解释 诎 (詘) ū 弯曲:诘诎(同“诘屈”)。“诎五指而顿之”。 屈服,折服:“公输盘诎”。 嘴笨:“辩于心而诎于口”。 戛然而止的样子:“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 尽,穷:“其兵不诎”。 短缩。
- 曲的解释 曲 (⑥麯) ū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曲笔(a.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b.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
专业解析
“诎曲”是汉语中较为少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语义演变角度分析:
一、字形与结构解析
“诎”为形声字,从言出声,本义指言语受阻碍,《说文解字》释为“诘诎也。一曰屈襞”。后引申出弯曲、屈服之意,如《荀子·劝学》中“诎五指而顿之”。“曲”本象蚕箔形,甲骨文作器物弯曲状,《说文》注“象器曲受物之形”,二者组合构成联合式复合词。
二、基本义项解析
- 物理形态:指物体不直的状态,如《周礼·考工记》郑玄注“萑苇之属,诎曲则磬折”
- 行为状态:表示身体或精神的屈服,《战国策·秦策》有“诎指而事之”的用法
- 抽象延伸:可喻指事物发展的曲折过程,清代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曾用“诎曲相通”形容思想关联
三、现代使用范畴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特定领域:
- 文献学领域指古籍中的文字错讹现象
- 书法理论中形容运笔的顿挫技法
- 古建筑学描述木构件的弯曲工艺
(注:因权威词典网络版暂未收录该词条,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11卷、《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诎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qǔ,其核心含义为弯曲、屈曲,主要用于书面或学术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义构成
- 诎(qū):本义指言语钝拙,后引申为“弯曲、屈服”等意()。在古文中常通假为“屈”,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即指弯曲右臂()。
- 曲(qū):本义为弯曲,与“直”相对。
- 组合后,“诎曲”强调形态或抽象概念的曲折性,如物体弯曲或逻辑迂回。
-
综合解释
- 指事物形态的屈折,如树枝、河流的蜿蜒;
- 也可形容语言、逻辑的复杂曲折,如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明见》中提到的“声之音均诎曲”,即声音的抑扬变化()。
二、用法与示例
-
文学与哲学语境
- 章炳麟用“诎曲”描述名相(概念)与声音的关联性,如“名者,声之音均诎曲”,指名称通过曲折的音调表达事物()。
- 古文中多用于具体动作,如“诎五指而顿之”(弯曲五指并叩击)。
-
现代应用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学术讨论或引用古籍时,强调事物或逻辑的复杂性。
三、相关扩展
- 近义词:屈曲、曲折、蜿蜒。
- 反义词:笔直、径直、平直。
- 成语关联:如“聱牙诘屈”(形容文句艰涩难读)与“诎曲”含义相近()。
如需进一步了解“诎”的演变或古文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北廊砭焫裱褙铺忏度倡辩琛赆宠给虫落传旨单綫联系道存目击大阙大张声势得众缔架顿整法警羔子光洋顾盼自雄孤屠黄同纸环绕角牴戏焦阬鸡桑机师积言眷好灵庙鸾门挛曲蛮烟瘴雾妙观牧犊涅盘片句品第破门谦诚乾德且食蛤蜊轻猾轻物蜷局热哄哄桑根纸三季韶韺时因苔脯泰液忘言顽嚣僞传尾灯吾家龙文乌漆墨黑无所谿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