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與世俗不相諧。 三國 魏 嵇康 《蔔疑集》:“若先生者,文明在中,見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世說新語·賞譽》“後來出人 郗嘉賓 ” 劉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續晉陽秋》:“ 超 少有才氣,越世負俗,不循常檢。” 明 袁宗道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下逮 盧 、 駱 、 王 、 楊 ,亦皆用以負俗而賈禍,此豈其才之不贍哉!”
“負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sú,其核心含義是“與世俗不相諧”,即行為或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風俗、道德規範不一緻,不被世俗所接受或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語境延伸
曆史文獻中的典型用例
現代用法
總結來看,“負俗”強調個體與主流價值觀的疏離,既有批判性,也可能暗含對獨特品格的褒揚,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負俗》是貶義詞,指的是言行舉止與社會道德标準相悖、低俗、庸俗的行為和态度。它所揭示的是一種不符合社會價值觀的不良行為,經常與粗鄙、肮髒、猥亵等詞語相聯繫。
段落2:部首和筆畫《負俗》中的部首是貝部(貝字旁),它在這個詞中并沒有獨立的意義,僅用于偏旁,起到輔助構字的作用。
《負俗》的總體筆畫數為12筆,其中“貝”為負、賢等字的部分,而俗的部分則為4筆。
段落3:來源與繁體《負俗》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在現代漢語中,負俗一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追求低級趣味、追逐低俗文化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負俗的寫法仍然是「負俗」,部首依然是貝部,筆畫數量也沒有變化。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關于《負俗》一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現代沒有找到确切記錄。可推測相近的寫法可能類似于「負世俗」等。
段落5:例句1. 他的言論舉止總是負俗不堪,引發社會輿論的強烈批評。
2. 這部電影因為其低俗和下流的内容而備受争議。
段落6: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負面、負罪、俗氣。
近義詞:低俗、庸俗、粗俗。
反義詞:高雅、文明、正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