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结队而行。2.种种事迹。
1.结队而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木牛流马” 裴松之 注引《诸葛亮集》:“特行者数十里,羣行者二十里也。”
2.种种事迹。 明 宋濂 《故处州路庆元县儒学教谕张公墓志铭》:“公之子 端臣 ,件繫羣行为状,来 金华 山居,请 濂 为之铭。”
“羣行”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现多写作“群行”。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结队而行
指多人或动物集体行动的状态。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木牛流马的使用场景时提到“羣行者二十里也”,说明集体行进时的效率差异()。
种种事迹
引申为对人物生平或事件的综合描述。明代宋濂在《故处州路庆元县儒学教谕张公墓志铭》中用“羣行为状”概括墓主生平的重要事迹()。
补充说明:
羣行(qún xí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羣”和“行”两个部分组成。
“羣”是一个由羊旁和君字旁构成的汉字。羊旁表示与羊有关的意思,而君字旁则表示与君主有关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群体或团体。
“行”是一个由彳字旁和行字旁构成的汉字。彳字旁表示行走的意思,而行字旁表示行动或行为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一群人一起行走或进行某种行动。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的写法,古时候的汉字写成“羣行”而非现在的“群行”,这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变体。在繁体字中,仍然保留了这个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汉字“羣”字写作“羣”,即在羊旁下方增加了一个点。而“行”字写作“巠”,即行字旁的横画拉长,形成横折的形状。
1. 人们羣行在街上游行庆祝节日。
2. 这个组织的成员平时常常羣行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
1. 羣体(qún tǐ):指由一群人或事物组成的集体。
2. 羣众(qún zhòng):指广大的群众,特指人民群众。
3. 羣居(qún jū):指很多人或动物聚集在一起居住。
1. 众多(zhòng duō):指数量众多,形容人或事物的数量多。
2. 集体(jí tǐ):指由多个人或事物组成的整体。
个体(gè tǐ):与“羣行”相对,指个别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