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婦女貼在額上鬓頰飾物的美稱。 唐 高彥休 《唐阙史·鄭相國題馬嵬詩》:“ 馬嵬 佛寺, 楊貴妃 縊所,邇後才士文人,經過賦詠,以導幽怨者,不可勝紀,莫不以翠翹香鈿,委於塵土,紅凄碧怨,令人傷悲。”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一折:“将兩葉賽宮樣眉兒畫,把一個宜梳裹臉兒搽,額角香鈿貼翠花,一笑有傾城價。”
“香钿”是古代婦女的一種妝飾,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古代女子貼在額頭、鬓角或臉頰上的裝飾物,多用金箔、彩紙等制成,并帶有香氣。這種飾物兼具審美與芳香功能,常見于唐宋詩詞中,如唐代高彥休《唐阙史》記載的“翠翹香鈿,委於塵土”。
文學意象
香钿常被文人用來描繪女性柔美或哀婉的形象。例如元代馬緻遠《漢宮秋》中“額角香鈿貼翠花”,既表現妝容精緻,也暗含人物命運的凄美。
裝飾形式
材質多為金玉、花钿(薄片狀飾品),貼于面部特定位置(如額間、太陽穴),部分會加入香料,故稱“香钿”。
拼音:xiāng diàn
注音:ㄒㄧㄤ ㄉㄧㄢˋ
若有進一步考證需求,可參考《唐阙史》《漢宮秋》等原文或權威古籍注本。
《香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裝攜帶香料的盒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香」和「钅」。它的拆分筆畫是12畫。
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的文化傳統,古人非常喜歡使用香料,尤其是在宴會和祭祀等場合。為了方便攜帶香料,他們設計制作了一種特殊的盒子,裡面可以裝載一定量的香料,這種盒子就被稱為「香钿」。
《香钿》的繁體字為「香釧」。它的部首和筆畫數并沒有改變,隻是字形更為繁複。在繁體字的使用地區,人們也能理解并使用這個詞語。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包括《香钿》這個詞語在内。古人使用的漢字寫法更為繁瑣,字形複雜,并且存在許多已經被簡化的字。根據古籍記載,在古代,「香钿」的寫法為「香鈃」。
1. 她打開香钿,取出一小塊香料。
2. 這個香钿是我從古董市場買來的。
1. 香薰钿:指用于薰香的香料盒子。
2. 钿匣:指裝飾精美的小盒子。
1. 香囊:指裝有香料的袋狀物。
2. 香盒:指專門用來裝香料的盒子。
1. 破損:指香钿被損壞或破裂。
2. 無香:指香钿中的香料已經用完或失去了香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