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步;行走。 清 魏源 《拟庐山石门涧诗》:“险夷易心目,奥旷殊趋履。二端孰从违,冥搜惑原委。”
“趋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lǚ,其核心含义为行步、行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人的步行或行走动作,多用于书面语境。例如清代魏源在《拟庐山石门涧诗》中写道:“险夷易心目,奥旷殊趋履”,通过对比地势的险峻与开阔,描述行走时的不同感受。
单字拆解
用法与语境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强调行走的状态或动作的差异性(如魏源诗句中的“殊趋履”)。
“趋履”侧重描述行走的具体动作或状态,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引申含义,属于较为典雅的书面表达。
趋履是一个动词词组。趋表示向着某个方向快速移动,寓意为追随、争先,履表示脚踏实地、行走。综合起来,趋履可以理解为追随他人脚步或者急速行动。
趋履的拆分部首是走和尺。走表示行走,尺表示将要行走的路。趋的拆分笔画是7画,履的拆分笔画是13画。
《趋履》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逸周书·檀弓上》:“冥冥其亡,无后昆弟兮。愿得君子,如有趋履。”意思是指某个人快要走向亡故,没有后继者了,希望能有君子去承继他的志向。后来,趋履引申为追随、效仿。
《趋履》的繁体字是「趨履」。
在古时候的汉字中,趋履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趋的古汉字写法是「趍」,「走」上面少一横;履的古汉字写法是「屢」,「尺」旁边多了一点。
他们看到领导迈着坚定而稳健的步伐前行,纷纷趋履其后。
追随、效仿、迅速行动、步伐、脚步等。
追随、效仿、奔走、狂奔、迅捷等。
放慢、停滞、迟缓、踟躇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