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上等的為準則,也隻能得到中等的。謂做事要高标準嚴要求。語出 唐太宗 《帝範》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清 李漁 《凰求鳳·籌婚》:“古語説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要選第一等的才郎,到其間隻好得個中平之壻。”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高标準為目标,最終可能隻能達成中等結果;若僅以中等标準為目标,結果可能更差。這一思想強調做事需樹立高遠的目标,以應對實際執行中的損耗或偏差。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字面指“以上等标準為準則,最終隻能達到中等水平”()。比喻目标的設定需高于預期結果,才能确保實際成果不低于底線。
深層邏輯
人的行為往往受限于能力、環境等因素,執行過程中難免打折扣。因此,隻有将目标定得更高,才能緩沖實際損耗,避免結果低于預期()。
原始出處
唐太宗在《帝範》中明确提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強調治國或修身需以最高标準為參照。
思想淵源
雖部分資料提及《周易》或孔子(),但現存文獻中更直接的來源是唐代帝王訓誡。後世如清代李漁在《凰求鳳》中亦引用此語,說明其影響深遠()。
實踐指導
適用于個人成長、項目管理等領域。例如,學生若以滿分為目标,即使失誤也可能取得良好成績;企業制定高績效标準,可激勵團隊超越平均水準。
思想辯證
有學者指出,傳統中國存在“儒表法裡”現象:儒家倡導仁義(“上”),而實際統治多用法家權術(“中”或“下”),體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張力()。
通過這一成語,可深刻理解目标設定與結果預期之間的辯證關系,既需追求卓越,亦需理性接納現實局限。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是一句成語,意指學習他人的優點和經驗,隻有達到中等水平。它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在學習過程中不要過度模仿和追求完美。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的拆分部首是“取”、“法”、“乎”和“中”。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取”有5畫,“法”有8畫,“乎”有5畫,“中”有4畫。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出自《論語·子罕第二十二》。它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請教學習方法時所說的一句話。
在繁體字中,這句成語的寫法是《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看到一些微小的差異。例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取”的“口”字旁有一個附加的橫畫,“法”的“去”字旁少了一個豎畫,“僅”中的“人”字旁少了一個橫畫。
1.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2. 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方法,但重要的是保持自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組詞:取材、法規、乎修、中庸。
近義詞:學習頂級,追求完美。
反義詞:自創,獨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