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残缺的典章制度。语本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闕典未补,大备兹日。”后指古代传下来的典章制度。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乾德 四年郊,礼容乐节,刊正渐备,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
(2).指史料记载上的缺漏。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曹操 征 乌桓 还,自谓幸胜而偏赏先諫者,可以为千古法也。 操 一生所行类皆不道之事,独此一节有光清史,而 陈寿 略之,岂非闕典之甚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圣贤须目》:“今年谱但言﹝ 朱熹 ﹞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诚闕典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题名碑》:“本朝最为右文,而题名碑止 顺治 丙戌一科,丁亥已后无之。当时不知何故废而不举,后遂相沿,此闕典也。”
(3).犹憾事。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一:“岂谓古人无闕典, 尧夫 非是爱吟诗。” 清 袁于令 《双莺传》第五折:“[丑]:‘是你不会勾搭,连我的孤老都送汤了,倒埋怨我。’[小浄]:‘这两个人不闝我也是闕典。’” 阿英 《海上买书记》:“此书不得,在《李伯元传》上,是一大阙典。”
阙典是汉语复合词,由“阙”与“典”二字构成,具有两层核心含义:
指本应存在但因散佚、损毁等原因未能流传的重要典籍或历史文献。
示例:
“历代战乱导致大量珍贵史籍成为阙典,后人研究常感史料不足。”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指出,“阙典”可指“缺而不全的典籍”,强调文献的缺失性。
指国家礼制、法律或规章中存在的遗漏或未完善之处。
示例:
“新朝建立后,首要任务是修订前朝阙典,以健全法制。”
来源:古典文献如《宋史·礼志》载“补祀典之阙典”,此处指礼制中的缺漏。
《明史·艺文志序》云:“历代遗文,多归散亡,遂成阙典。” 此句明确指向文献的缺失(《明史》卷九十六)。
权威参考来源:
“阙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源自汉代扬雄《剧秦美新》中的“帝典闕而不补”,指古代未能完善的典章制度,后也泛指传承下来的制度体系。例如晋代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提及“釐三才之闕典”,南朝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也提到“闕典未补”。宋代文莹《玉壶清话》记载了礼乐制度的具体缺漏案例。
指历史文献中未完整记录的内容。例如金代王若虚批评《三国志》未记载曹操赏谏之事,称其为“闕典之甚”;清代王士禛也提到科举题名碑的缺失是“闕典”。
引申为令人遗憾之事。宋代邵雍在诗中用“岂谓古人无闕典”表达对古人未完善之事的感慨,现代学者阿英也以“闕典”形容文献缺失的遗憾。
作为成语时,“阙典”可指法律制度不完善或管理缺陷。
注:如需具体文献案例或扩展解释,可参考沪江词典、汉语辞海等来源。
白葛辩问冰碎嘲诟撑目酬诺楚蛮出群拔萃第六感觉短番独角戏飞櫩讽喻哥们宫锦红供送贯顊顾笔滚账过来横征苛役后心槐疎滑曼化穆缋总家访脚轮胶漆契家长礼短湝湝结欵开谈克拉狼餐老光擂石车罗弋内灸内具疟疠旁激青门故侯秋霰仁良冗杂如醉如痴三十六体时货石臼叔丈人讼府同队挽夫微俸危证文海祥蓂谐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