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孝子丁憂哀不滅性。《晉書·王戎傳》:“帝謂 劉毅 曰:‘ 和嶠 毀頓過禮,便人憂之。’ 毅 曰:‘ 嶠 雖寝苫食粥,乃生孝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王戎 、 和嶠 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 仲雄 曰:‘ 和嶠 雖備禮,神氣不損; 王戎 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 和嶠 生孝, 王戎 死孝。’”
“生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涉及傳統孝道文化,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生孝”指孝子在服喪期間(即“丁憂”),雖盡哀思卻不因過度悲傷而損害健康。該詞強調“哀不滅性”,即哀痛需控制在合理範圍内,避免極端自毀行為,體現了儒家對孝道的平衡觀念。
此詞源于古籍記載:
在當代語境中,“生孝”可引申為子女對父母在世時的關懷與贍養,如及時盡孝而非僅注重身後哀榮。例如,古語“孝順還生孝順子”強調以身作則的孝道傳承。
作為人名時,“生”象征生命力與成長,“孝”代表孝順,“生孝”寓意家族傳承孝道,也寄托了對品德與健康的雙重期許。
“生孝”既指古代守喪的節制哀痛,也包含對父母在世時的實際關懷,體現了傳統孝道中理性與情感的平衡。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可參考《晉書》《世說新語》等典籍。
生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指的是子女對父母表現出的孝順和敬意。
「生孝」由「生」和「孝」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生」字的部首是「生」,總共有5個筆畫;「孝」字的部首是「子」,總共有7個筆畫。
「生孝」一詞來源于《論語·為政篇》,是孔子訓示學生孝順父母的匡時至言。在繁體字中,「生孝」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生孝」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生」字的古代寫法中,常用「㔾」或「牲」代替現代的「生」字形;「孝」字的古代寫法中,常用「入」和「六」組合的形式表示。
1. 為了表達對父母的生孝之心,他每天都會定期給他們打電話。
2.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人都應該銘記在心并實踐于日常生活中。
1. 孝行:指對父母孝順的行為。
2. 孝敬:指對父母表達敬意和關懷。
1. 孝順:與「生孝」意義相同,都指對父母的孝敬。
2. 孝義:強調對父母的忠誠和義務。
不孝:與「生孝」相對,指對父母不孝順、不尊重的行為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